关键词
谁之“思” 何种“位”——儒学“思不出其位”之中的“政治”与“心性”向度
作者: 陈立胜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不出其位   心性儒学   存在的耻感   正位   政治儒学   不袭时位  
描述: “位”本即“中廷之左右”意义上的朝中之“位”,即“朝列之位”。作为“阶位”“职位”之“位”是“爵位”,作为天伦与人伦的“位”则是“伦常之位”,作为“居其所”之“位”“地位”,乃是生存论意义上的“素位”“时位”。礼法社会中的“朝列之位”“爵位”“伦常之位”“时位”均是饱含象征力量(symbolic power)的“意义空间”,是一“异质的空间”(heterogeneous space),这个“空间”因“时”而不断转换,故又表现出“异质的时间”(heterogeneous time)性质,“位”在根本上是制度
“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以儒诠经”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儒诠经   文化会通   刘智   回儒  
描述: 明清之际以伊斯兰教金陵学派集大成者刘智为代表的穆斯林学者倡导"学通四教"(儒释道回)、"回而兼儒",运用中国传统思想概念诠释伊斯兰教思想,认为伊斯兰教之礼"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开启了"以儒诠经"的文化会通之道路,完成了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历史性建构。
庄子的儒化解读——朱文熊《庄子新义》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孟相通   游夏传人   庄子儒化   解释与误读  
描述: 《庄子新义》以《四书》尤其是《中庸》、《孟子》与《庄子》进行文本对照,表现出"专以儒家之说汇之"的解庄特点。作者朱文熊还绘制了一幅"庄子与孟子学术同源"的学术传承表,强调庄子与孟子一样,是孔门后学,以表明庄子是儒家传人,《庄子》是儒家典籍。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明冲突   以儒诠回   忠恕之道   穆斯林士大夫  
描述: 伊斯兰教从唐代传入中国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元代一些穆斯林士大夫就以身体道,会通儒家。明清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为代表的"以儒诠回"的汉文译著活动,将伊斯兰教义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回答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伊斯兰教文化复兴运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使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明清穆斯林学者的以儒诠回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明会通自觉,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为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汇,和谐相处可以提供借鉴。要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冲突问题,最理想办法是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儒家的忠恕之道可以成为文明对话,化解冲突的基本价值标准。
段正元的太上元仁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段正元   信仰体系   共有精神家园   思想体系   太上元仁  
描述: "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并统摄其他德目。段正元以儒为主,整合道佛伊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上元仁"的命题,发展儒家仁学的宗教性思想。这一命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渊源有自。段正元还探讨了"人"与"仁"、人心与仁心,元音与因缘,性、仁、良心、道、上帝之间的关系,都是明显地取向宗教化之路。儒家思想从孔子到现代经过了脱魅和复魅的过程,特别是明清儒学的宗教化、民间化。段正元在这样的基础上将"道(德)"神灵化、人格化,形成了独特的上帝鬼神观。近代以来割断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中国人信仰危机。段正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信仰体系,还特别注重道德实践。当今应该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重整道德标准,确立共同的价值观,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再论民国时期的“五教”观念与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教同化   冯炳南   五教同源  
描述: 笔者曾经以专题论文的方式,运用学界以往未尝利用的文献,考察学界一直未有专门研究的冯炳南及其“五教”观念与实践。1根据笔者的研究,1940年上海闻人冯炳南的“五教”观念与实践,可以说反映了民国时期
从两篇对话看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惑论   天主实义   利玛窦   补儒易佛  
描述: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有牟子的《理惑论》,在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有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从这两篇对话体的文献看,“对话”应是外来宗教进入中国的一种适当方式,而利玛窦采取的“补儒易佛”传教策略也符合外来宗教初传中国的一般步骤或规律。值得重视的是外来宗教与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关系,虽然儒家文化可以涵容多种宗教,但是在最高范畴和终极祈向上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毕竟存在很大的分歧。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圣道之淳”,人类文化的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圣道之淳”相互宽容,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彼此的理解,以达到“和而不同”,和平共处,携手建设人类共同居住的地球家园。
从灵魂观到性命说——汉语语境下伊斯兰思想的译介及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译介   诠释   灵魂观   性命说   伊斯兰  
描述: 灵魂观是伊斯兰哲学和教义学及苏菲主义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宇宙观、形而上学、认主学、末世论及复生思想关系密切。伊斯兰哲学的逍遥学派、照明学派和灵智哲学都重视认识灵魂,法拉比、伊本·西那、安萨里、伊本·阿拉比、穆拉·萨德拉等穆斯林学者有专文阐述灵魂思想,对灵魂的定义、本质、分类、机能,对灵魂与肉体、灵魂与理智的关系,对灵魂的归宿以及灵魂的完善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他们以《古兰经》和圣训相关思想为基础,继承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灵魂思想,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灵魂观。在中国,王岱舆、马注、伍遵契、刘智、舍蕴善、马德新等穆斯林学者在译介波斯文伊斯兰教著作《米尔撒德》《默格索德》《阿什阿图赖麦尔特》《拉瓦一哈》《甫苏斯》(分别汉译为《归真要道译解》《研真经》《昭元秘诀》《真境昭微》《汉译道行究竟》)及阿拉伯文著作《巴达维古兰经注》和《教义学大纲》的基础上,或直接译介灵魂观,或以儒、释、道的概念、范畴及思想阐释灵魂观,使之与中国哲学尤其与宋明理学的性命思想相契合,形成具有鲜明伊斯兰特色的性命学说。本文从伊斯兰视域下的灵魂观、明清伊斯兰教著作和译作中的性命说等几个方面分析伊斯兰思想在汉语语境下的译介与诠释。
南洋天地会神符以及其中的青莲教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仰渊源   “教”和“会”   克己复礼   符式   神道设教   雷法  
描述: 自17世纪以来,南洋天地会从入会仪式到日常活动,除了祈请儒释道三教神圣与会党先烈鉴证异姓盟誓,建立保护开拓主权的凝聚力,会党内部也发展出各种专用的符咒,以应付从日常生活到对抗外敌的各种挑战,并由此合理化与神圣化组织本身乃至“反清复明”理想的存在意义。这说明天地会自命“顺天行道”,是有意识建构集体信仰,完成神道设教。而观察天地会从18世纪末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屡次发生举事活动,也可发现各地天地会和青莲教之间一再发生“会”与“教”结合,其会众往往也可能是青莲教信众。由此线索探讨天地会入会仪式所用的净坛符、修身符、六丁六甲保身符,以及天地会在南洋召唤先烈助阵保平安的各种符咒,实可对照其信仰理念与青莲教同样是继承着“性命双修”、“气”与“物我感应”等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发挥。即使天地会内部陆续出现会党专用灵符,包括在南洋发展出各种有别于各个道派的应用符式,其制作与应用理念毕竟相仿于青莲教由道教继承的雷法传承。
明、知、识、执:论传统汉语哲学的知识构成与心性工夫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论文旨在究明中国哲学,儒、道、佛三教,其知识论的四个层级:明、知、识、执。首先,将经由中西文明对比,指出我们是一"言外有知,知外有思,思外有在"的传统,此不同于西方文明主流之为一"以言代知,以知代思,以思代在"的传统。其次,就此落实来说中国哲学的知识论与心性修养论有着密切的关联;"执,陷溺于欲""识,了别于物""知,定止于心""明,通达于道"。再者,再由此四层级进一步探索中国人文诠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的关联。这些论题与"存有三态"(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存有的执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将由此阐明之、析论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