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清时期西南书院祭祀与儒学传播
作者: 王胜军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书院   明清   祭祀   儒学  
描述: 书院祭祀是儒学传播的主要构成部分和重要线索。明清时期西南地区书院祭祀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阳明心学、程朱理学、清代汉学等不同形态儒学在当地的传播情形,具有地域性特征。
晚清儒学转型的现代性反思
作者: 邹永厚   徐国亮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晚清   反思   儒学   现代化  
描述: 随着晚清权力格局的变动,作为成就传统儒学道统地位的专制权力成为其现代化转型的障碍。在此过程中,政治化以后的儒学没能从根上把握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脉搏,而是继续在专制皇权的窠臼中固步自封。究其根源在于,儒学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政治化侵蚀了其文化生命和精神气质,致其丧失了顺应时代自我革新的能力。
论春秋战国儒学在秦国的发展演变
作者: 高华平   朱佩弦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秦国   儒学   春秋战国  
描述: 学术界以往对秦国儒学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但秦国并非没有儒学。秦国儒学的渊源可追溯至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所继承的西周文化典籍及孔子儒学发生前“六经”在秦国的传播。孔门“七十子”中的秦祖和壤驷赤二人即来自秦国,说明秦国儒学的发展是与东方其它诸侯国同时起步的。孔子本人十分推崇秦缪公之政,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采用李斯之策时都采取了“焚《诗》《书》”、甚至是“坑儒”的政策,但这也说明秦国确实存在着“以礼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儒家经典广泛传播的事实。秦国儒学一度兴盛的另一表现,就是所谓“子夏居西河教授”,而这
儒、道二家生死观之比较与互渗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生死观   互渗   儒家   生命意义  
描述: 儒、道二家的生死观各有所重:儒家观死,死中见礼;道家观死,死中见道。儒家之死,死要文明,其死也安,其死也正;道家之死,死得自然,其死也物化。儒家死而不休,死的是形体,不死的是道德精神;道家死而不亡,死的是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不亡的是群体生命,死的是自然之气散,不亡的是大道的永存。儒、道二家的生死观虽相径庭,但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二家的死亡观都具有人生价值的意义;对人生的死亡观都持一种自然而达观的态度;都注重将“生”与“死”密切联系来观解死亡;对当代中国人理解死亡、把握死亡并形成自己的生死观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世人在儒、道二家生死观互渗所形成的生死对话中,将对死亡之认知转变为人的生命进程之动力,用合理的死亡观规划人生资源、促进人生发展,从而既幸福的生,亦坦然的死,最后则能超越死亡。
仁爱、兼爱与博爱:儒、墨伦理文化与基督教伦理文化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宽博   仁爱   差等之爱   博爱   兼爱  
描述: 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点,我们应着重挖掘儒家仁爱的精髓,从本体与功夫和可行性方面探索"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关系,证明儒家仁爱的宽博性,从而重新认识和定位儒家的仁爱思想。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宗族制的儒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族规   土家族   宗族制   祠堂   族谱   儒化  
描述: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宗族制出现并有所发展,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宗族制逐渐走向成熟、完备。土家族宗族制彻底完成儒化的过程,突出表现在土家族族谱修撰的规范化、祠堂建设的规模化、族规内容的儒家化。
儒、墨造"圣"运动与神话英雄向文化圣贤的历史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墨家   神话精神   文化圣贤   神话历史化   禅让   儒家文化  
描述: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周代礼法制度,塑造人间帝王的典范,诸予尤其是儒、墨两家,通过神话人物的改头换面、政治巨人的塑造、神话的伦理化等方式,将一些神话人物刻划成完美的人间圣王,从而也"创造"出一部令人神往的史前史.于是远古的神话始祖和神话英雄纷纷脱去"神"的外衣,以人间帝王的身份登上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殿堂,从而完成了神话英雄向人间圣贤的历史转变.儒、墨等学派的造圣运动,加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
论儒文化辐射下的世界华文女性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质变奏   儒文化   同根相承   世界华文女性创作  
描述: 当今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舶来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则可发现联系着世界华文女性创作的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儒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又表现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笔者采用内外两种视角,一方面着力于将世界华文女性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挖掘其相对于西方女性文学和男性创作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内部剖析各大地域板块间华文女性创作在长期分流状态下形成的各自特殊形态。
钞书、复古与匹夫之责——纪念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匹夫之责   钞书   复古  
描述: 清代"开国儒宗"顾炎武以"校雠"为"读书",以"钞书"为学问正途,就是为了复"古人之学",而"复古"的目的,正是为了尽"匹夫之责"以"保天下"。作为"匹夫"的哲人既"保天下"也"保国"是出于守法,但作为"匹夫"的哲人不将"保天下"和"保国"混为一谈。如果说,以钞"先秦古书"为主的顾炎武之"钞书"可谓之"竖钞",则我国自严复以降的欧西古典翻译就可谓之"横钞",且如今"横钞"仍为当务之急。
简论高攀龙易简易学之特质:折中“理学”与“心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简   心学   理学   从道  
描述: 作为一时儒者之宗的高攀龙,立志圣学,精研经史。于《周易》力倡"易简"之说,又不拘门户之见,折中"理学"和"心学","以人心即易",强调"随时以从道",并提揭"理即心",从而会"心"与"理"而为一。这既是对儒门义理易学的继承,也是一种超越与发展。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