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唐代《开成石经》的刊刻与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开成石经   儒经   刊刻   价值  
描述: 《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凡刻《周易》等12种儒家经书,共114石。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开成石经》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一些儒经的最早版本,完善了儒家经典核心的内容框架,是经过几代人研究校勘核定的标准经典。其大规模的槌拓、本乎书籍开本的行款设计,在技术推广与图书设计理念上,都是雕版印刷流行前的最后一次、规模盛大、影响深远的总预演。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
《玉虹楼法帖》研究
作者: 孙宜增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玉虹楼法帖》   孔继涑   选辑   刊刻   张照  
描述: 主要摹刻于清乾隆中晚期的《玉虹楼法帖》,曲阜孔继涑和孔广廉、孔昭薰、孔昭焕三代四人纂辑,凡15种101卷,由584石(现存571石)刻成,为存世最大的系列丛帖,后世影响较大。本文以《玉虹楼法帖》影印本与容庚《丛帖目》为主要文献依托,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和对其相关文献资料的勾稽,对《玉虹楼法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首先,考察与讨论了诸帖的辑刊时间、帖名由来、帖石数量及现存状况、时代背景、刊刻条件等方面;其次,将该法帖分为据墨迹上石和依石刻旧拓上石两个方面,对《玉虹楼法帖》选帖来源进行考察,并阐论了编刻形式、帖名题署,以及在刊刻中的避讳与漏刻等问题;最后,论述了该法帖的史料价值以及在刻帖史的地位。本文认为,乾嘉时期以孔继涑为核心的曲阜孔氏合力完成这部民间法帖(私刻)巨帧,其刊刻目的初为纪念张照,后来逐渐扩大到刊刻历代法书和时贤书迹。这一工程的完成,除了得力于孔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孔家广泛的交游圈为其提供了方便,孔继涑等人较高的书法水平与鉴赏力使得法帖质量整体较高。从清代书法史的角度看,《玉虹楼法帖》保存至今的时贤名达书迹甚多,意义重要。
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刊印及其创作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勉行堂诗集》   程晋芳   特色   刊刻   内容  
描述: 出生于盐商世家的程晋芳一生“愔愔好儒”,尤工诗文,早年家境优越生活奢靡,中晚年渐至贫困客死他乡。其青壮年时期所作诗歌辑入《勉行堂诗集》,由邓廷桢首创多位友朋共同捐资刊刻。诗歌“善学古人,无体不备”,尤以律诗为多;诗风“戛戛独造”,不拘于时而自成一家;内容驳杂“而不觉其肆”,或写景咏物,或抒发性灵,或感怀亲朋,或慨叹人生,为求仕宦也创作一些歌功颂德的进御诗,凡生活游历皆为其创作源泉。
论宋代雕版印刷对苏轼及其作品刊刻与传播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出版史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影响   刊刻   雕版印刷   苏轼  
描述: 雕版印刷术繁荣于右文崇儒之宋代,其产生既有利于书籍的制作和保存,同时也加速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进程。雕版印刷术的盛行,直接改变了以口耳和抄写为主的传统文学传播方式,代之而起的是进入了以雕印为主的文学传播新时代。苏轼作为北宋文坛巨匠,他的作品通过雕版刊刻,加速了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既提高了苏轼在文坛上的影响,为其文坛盟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使苏轼因此而蒙难,直接影响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徽商刊刻明清小说的心理认同与文化意义:以鲍廷博襄刻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评论丛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徽商   文化意义   聊斋志异   文化事业   知不足斋   鲍廷博   心理认同   刊刻   明清时期  
描述: 明清时期,商人不再局限于生意场上的事业,商业以外他们还有更高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许多商人把士人"游于艺"的人生超越作为自己的宗尚,把文化活动作为商业以外的事业来认真经营。这其中,徽州商人的表现尤可称道,他们贾而好儒,致富以后努力兴办书院、课试子弟、结交文人、参与诗社、刊刻图籍……作为明清以来一支有文化的商帮,他们将大量资产投放于科教文化事业上,提升了这一群体的文化素养,繁荣了明清时期各种文化事业。本文拟以清代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鲍廷博襄助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例,管窥徽商刊刻明清小说的心理认同与文化意义。
蒋衡与“十三经刻石”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线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石经   十三经   儒家典籍   正统思想   刊刻   国子监   儒家学说   乾隆帝   儒家经典  
描述: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一部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书——"十三经刻石"。它诞生于清乾隆年间,以贡生蒋衡花费十二年时间手书的"十三经"为底本所刻,又称之为"乾隆石经"。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典籍也被奉为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我国有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碑的传统,历史上大规模刊刻儒家石经共7次,"十三经刻石"是最后一次刊刻儒经,也是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为
陈继儒戏曲评本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戏曲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继儒   戏曲研究   西厢记   批评   刊刻   玉合记   图书馆   戏曲家   琵琶   汤显祖  
描述: 陈继儒(1558—1639)是晚明的名士。他少为高才生,与董玄宰、王辰玉齐名。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弃之,与徐生益孙,结隐于小昆山。据《陈眉公全集》所附年谱,陈继儒焚弃儒生衣冠,是他二十九岁那年。这件事情的怪异意味,立即使陈氏名声大振,再加上他为人重然诺,饶智略,精心深衷,妙得老子
苏辙《古史》版刻考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清代   古史   收藏   千字文   刊刻   刻本   文化研究   考述   版刻  
描述: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年十九岁中进士第,二十二岁举直言,擢商州推官,累官至尚书左丞。与父洵、兄轼皆以文学著稱于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于史学,苏辙也颇有造诣,著有史学专著《古史》六十卷。此书动笔于元丰年间,当时他被贬监筠州,书成于绍聖二年乙亥(1095),其间历经十年左右。他之所以寫作《古史》,用他的话说,"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老子》书与佛法大类,而世不知,亦欲为之注。司马遷作《史记》,记五帝三代,不务推《诗》、《书》、《春秋》,而以世俗雜说乱之,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