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道融通:《内道外儒:鞠曦哲学思想述要》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儒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学思想   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铁   本体论承诺   《七略》   外儒   思想学术   问过   《原道》   伦理精神  
描述: 孙铁骑博士撰成新著《内道外儒——鞠曦哲学思想述要》.要我做序,我很高兴地接受了,盖因两层缘由:一是因为此书的主角鞠曦先生,不仅是我信赖的朋友与敬重的兄长,而且作为海内知名的民间学者,其思想学术堪称别具一格;二是因为此书的作者孙铁骑博士,不仅在他跟我做博士后工作期间,我们合作愉快,其思想学术水平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而且这部书稿再次加深了这种印象。我与鞠曦先生的结识,渊源于1997年夏季,四川人民出版社委托我主编"追寻中国精神丛书"。该丛书设计为一套四种著作:《中国之自由精神》、《中国之民主精神》、《中国之科学精神》与《中
浅述墨子“兼爱”的政治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相利   非乐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   政治学说   战国末期   天志   春秋战国之际   王公大人   思想学术  
描述: 有关墨子及其思想,历来争论颇多。《庄子.天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就是"儒、墨、道、名"。战国末期最有作为的思想家韩非在总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发展时也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墨的确是两大显学,墨家是继儒家学派之后而起的一大学派,影响遍及天下。
浅述墨子“兼爱”的政治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周刊·A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天下》   儒家学派   政治学说   墨子   “兼爱”   显学   《庄子   思想学术  
描述: 有关墨子及其思想,历来争论颇多。《庄子·天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就是“儒、墨、道、名”。战国末期最有作为的思想家韩非在总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发展时也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墨的确是两大显学,墨家是继儒家学派之后而起的一大学派,影响遍及天下。 墨子(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宋之大夫,鲁阳(今河南鲁山)人。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墨子过着“短褐之衣,藜芥之羹,朝得之,而夕不得”的生活,可见社会地位是极低下的。墨子自己也说过他的社会地位:“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一般认为他是工匠,后来上升为“士”的阶层,成为精通典籍的人。但无论怎样,墨子及其所创的学派是站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立场,替劳动者呼号的,他曾大声疾呼为民除“三患”(“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着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由此知之,墨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今存《墨子》一书观之,墨翟所宣传的思想有十大方面,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从“圣”到“凡”的跌落——魏晋南北朝《诗经》的文学接受
作者: 暂无 来源: 琼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圣”   魏晋南北朝   思想学术   发现与阐释   《诗经》   南北朝时期   文学接受   《诗》   钟嵘《诗品》  
描述: 汉魏之际思想学术的转变中,《诗经》同其它儒家经典一样,它的神圣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如果说东汉的王充在其反传统的著作《论衡》中预示了思想学术背离儒家学说的趋势,那么,魏正始年间“好老庄玄胜之谈”(《续晋阳秋》)的王弼、何晏著《老子注》、《周易注》、《道德注》,其所激起的一代玄风使秦汉以来定型的儒家思想学说在这个时代转了一个方向。从此,常被称为魏晋思想且其精神实下及南北朝(特别南朝)的玄学思想取代了儒学,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两汉盛极一时的儒家经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了漠视冷遇甚至怀疑批判。两汉的儒学凭藉官方的力量确定了儒经的神圣地位,对儒经的研读与传授不仅是一种思想学术活动,而且更是一种走向
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彦博   陈振孙   马端临   学者   直斋书录解题   欧阳修   异端   思想学术   周公   阴符经  
描述: 龙昌期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卓越学者和思想家,曾“名动士林,高视两蜀”、“缙绅之流,靡不推服”。他的论著,除主要阐释儒家经义外,兼及道、佛及诸子之学,思想活泼,不受羁缚,观其会通,能探隐(?)。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他的论著凡二十余种、百余万言,他辛勤的一生是在读书、写作、授徒、讲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治学认真,有创辟见解、议论很不平凡,不免“排斥先儒”,轻议《六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