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性命学说新探
作者: 郭海燕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     《易传》   性命  
描述: 性命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了探索与研究的历程,后来不少思想家都有过深入的论述。到宋明时期,讨论尤多。孔子在晚年对性命问题也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形成了系统的性命学说。但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使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材料大大减少,外加我们对原典理解的不当,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几乎成了孔子缺乏性命天道形而上理论的定论。近年来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不仅为我们研究孔子的性命学说提供了许多可资凭借的研究材料,而且许多传世文献的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我们惊愕地看到,孔子以后
《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     祭祀    
描述: 《观》卦卦爻辞记述的是古代祭祀的情景。在后来的学术流变中,儒家学者不断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附加进去,对这一祭祀活动做出种种合乎人伦哲理的解释和分析,从而使之成为儒家思想培育的沃土。这一理论阐释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儒家哲学学术思想发展流变的理趣,更显示了儒家思想和宗教祭祀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庸》说的理论建构及其致思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庸》   天道   人道    
描述: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其核心范畴不仅具有一般的德性意义,而且具有本体意义。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又是体与用的合一,内圣与外王的合一。被作为贯通天道与人道、沟通物我的桥梁。的理论建构
试论孟子之
作者: 暂无 来源: 消费导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道   人道   孟子    
描述: 是儒家的一重要思想。然真正具有哲学意义的是思孟学派之,本文即详细论述孟子之。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论述孟子之,一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孟子之与天道、人道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分析推理出与其他儒家
战国早期的「非语言」统治思想以及其与「」概念之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治科学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中国政治思想   非语言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描述: 本文旨在釐清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非語言」因素及其在統治學說之功能和意義。爲進行此一工作,筆者具體論證中國古代思想家爲何懷疑語言統治之功效,並探究他們試圖以何種方式取代語言的統治效能。在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的文獻中,對只靠語言法令統治人民之嫌惡廣泛可見。並且,若考察郭店《老子》中的「非語言統治」相關論述,我們並未發現「儒」「道」相對立的思想框架。據此本文指出:在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思想形成的戰國早期,「非語言統治」之政治思想應該是不分學派的普遍觀點。本文也將分析此種「非語言統治」的概念和主張逐步被「誠」概念涵攝的狀況。戰國中後期以後的文獻,開始使用「誠」概念以提出更完整的「非語言統治」論述。
掌握变化的道德-《荀子》“”概念的结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易传   中庸   变化    
描述: 義,進而呈現戰國末年的思想潮流中,荀子思想之「新」的特色。 全文論述分三階段:1.《荀子》中的「變」、「化」字以及「變化」詞的用例和其特色;2.《荀子》與〈中庸〉中「變化」和「誠」的用例之異同;3.
生命哲学的密契生活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自然美景     默观的   祈祷宁静的祈祷  
描述: 所留的作品, 都显示这种精神。 在精神生活的天人合一,以这种精神作基髓, 天人合一生活的代表为圣人。 圣人的生活所有特点,在於参加天地的化育, 圣人的精神, 洋洋乎和天地相遇。 中庸的後半部,请「J
天台宗“性具说”视域下的《中庸》:论?益大师对《中庸》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修教   性具说        
描述: 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得以彰显。
天台宗“性具说”视域下的《中庸》——论蕅益大师对《中庸》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修教   蕅益   性具说      
描述: 谓性"的"性"兼具善恶,由此而来的"道"有仁与不仁之分,故"修道之谓教"显得格外重要。而修教的法门是"慎独",目的是让"性"中本有的""得以彰显。
传统儒学的“”“信”: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兼由“”“信”意蕴差异看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愿望     义务   道德   建设    
描述: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