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于“二”的文学常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获奖作文选萃.中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辛弃疾   李清照   代表人物   文学常识   周邦彦   先秦时期   “二”   孔丘  
描述: 1、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2、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3、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南港烟春识真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访谈录   现代新儒家   代表人物   刘述先   台湾大学   真儒   第三代   儒家传统  
描述: 2009年2月6日,我乘赴台湾大学访学之便,到台北南港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拜访了现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刘述先先生。初春时节,烟雨迷濛,南港一带的建筑和山树都沉浸在若隐若现之中。随着我与刘先生谈话
"佛""儒"之间的梁漱溟
作者: 暂无 来源: 档案时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哲学   代表人物   北京大学   乡村建设   文化名人   梁漱溟   传奇色彩   中国现代  
描述: 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孔子不可能诛少正卯吗?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论语   代表人物   孔子思想   不可能   专制主义   少正卯   法家人物   专制制度   典籍  
描述: 专制制度下的法家人物想象出来的。从他那篇文章看,其论据几乎都是从“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处搬来的,稍加梳理,大致有三:其一,春秋时代所谓的相,“不过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并非秦汉以后能够执
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
作者: 袁堂欣   谢志强   来源: 北京:华艺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文学   中国   作品综合集  
描述: 为战国时人苟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荀况,即为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被称为“孙氏之儒”的儒家支派,与以“孔儒正宗”自居的“思孟一派”相对立。全书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成为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
司马懿的阴阳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家   三国演义   战国时期   司马懿   司马氏   诸葛亮   胜利者   人类社会   曹爽   曹操  
描述: 刘备玩儒术,曹操玩法术,但三国之争最后的胜利者是玩阴阳术的司马懿。阴阳文化也有原形与伪形之分,中国的阴阳家在战国时期是与儒、道、法并行的一大家,《汉家·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阴阳家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受水、火、
也谈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作者: 宋庆九   傅永聚   来源: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核心价值   孔子思想   人学  
描述: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代表人物,一部中国儒学史,就是孔子思想、学说与历代政治、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观点,孔子是中国历史“轴心期”的中心人物之一。1美国哲学家帕森斯
中国圣雄 梁漱溟传
作者: 马勇   来源: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1893   梁漱溟   传记   1988  
描述: 看他的照片,是一个总是抿着嘴、不苟言笑的、倔倔的个性老人。他一生在儒佛间行走。他就是——梁漱溟,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
这外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 英文
作者: 梁漱溟   来源: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1983   英文   梁漱溟   哲学思想   研究   1988  
描述: 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漱溟先生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
清初满汉融合的典范:满族儒臣徐元梦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满族   徐元梦   儒臣   满汉融合  
描述: 徐元梦,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户部尚书,署理大学士,是清初满族儒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深受汉文化影响,服膺儒学,谙熟汉文,在政事、翻译、修书、官方教育、诗歌创作方面多有建树。他与汉族官员士人的交往也颇为密切。他的品行、学问、交友活动反映了康乾时期满汉文化交流加深和满汉关系融合的趋势。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