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唐太宗的崇儒及其儒家政治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儒   贞观政要   儒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   唐太宗   孔子   仁政   法家人物   儒学   政治观  
描述: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跌进了衰颓的底谷,至唐又逐渐发展宏大起来,唐太宗对宏扬儒学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尊儒崇经,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儒家的“仁政”学说,他推行的则是“王道”政治。然而,史学界不少论者却将唐太宗作为法家人物看待或者过分强调了他对于道、佛的推崇,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唐太宗的尊儒崇经及其儒家政治观作一剖析。
孔子不可能诛少正卯吗?
作者: 暂无 来源: 杂文月刊·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论语   代表人物   孔子思想   不可能   专制主义   少正卯   法家人物   专制制度   典籍  
描述: 宋志坚 我是在写《少正卯的幽灵仍在游荡》一文时看到秋风先生的《孔子诛少正卯是专制理念杜撰的故事》一文的。孑L子诛少正卯之事,秋风先生认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并说这是具有专制主义观念或生活于专制制度下的法家人物想象出来的。从他那篇文章看,其论据几乎都是从“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处搬来的,稍加梳理,大致有三:其一,春秋时代所谓的相,“不过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并非秦汉以后能够执国政的丞相宰相,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然而,同属“春秋时代”且比孔子还早一百多年的管仲不就是“相”么,不要说别的典籍,《论语·宪问》中就明明白白地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难道他这个“相”,也只是“礼仪活动中的赞礼人”?其二,孔子诛少正卯之事不见于《荀子》之前的典籍。然而,“不见”不等于没有。谁能保证从孔子到荀子的所有典籍已一览无余,并无遗漏?又谁能保证从孔子到苟子的所有典籍都完美无损,从未散失? 以上这两条,其实已经有人反驳,我要着重说的是第三条,即:诛少正卯的孔子“与《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根本对不上号”。我认为以此作为孔子诛少正卯不可能的理由,同样站不住脚。 人是多侧面的,如果只看到某一侧面,就断定某人只是什么模样,这与瞎子摸象相差无几。所谓“《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因为时间跨度较大,互相抵牾之处也并不少见。例如,孔子说过“和而不同”,但孔子也说过“攻乎异端”。“异端”者,不同也,那么,这“攻”当然也不是“和”的姿态。孔子说过“子为政,焉用杀”,但孔子也主张“先教而后杀”,此“后杀”虽然有“先教”的前提,却亦依然是“杀”。就是他称宰予为不可造就的“朽木”与“粪土之墙”,就是他要他的弟子们对冉求“鸣鼓而攻之”,似也有违他的中庸之道。孔子强调一个“礼”字,有两个很明显的目的,一是以禁大臣之僭越,二是以防庶民之造反。对于僭越之大臣与造反之民众,他是绝不宽宥的,怎能凭“《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即那个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说过“子为政,焉用杀”的孔子而一口咬定孔子不可能杀少正卯? 人是会变化的,尤其是人的地位一旦起了变化,其他的各个方面也会跟着变,脸色会变,体形会变,脾气会变,口气也会变。前恭而后踞,一阔脸就变,说的大概都是这种情况。孔子这一辈子,不得志的时候居多,表现在《论语》之中,相对也比较平和、开明、宽厚,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概都能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人性之弱点,也因为客观条件之局限,而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然而,一旦地位变化,需要以政绩来体现执政能力的时候,是否还能那么的平和、开明、宽厚,却是谁也不能为他担保的。《苟子·宥坐》说:“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可见这“变脸”,正是他“一阔”之后的事。《孔子世家》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日:‘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日:‘有是言也。不日“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还让人隐约可见孔子“摄相事”、“有喜色”与诛少正卯这条“因果”链。孔子“有喜色”为时不长,要不,诛少正卯这样的事,或许还会多一些,“《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恐怕会别有一番风景。怎能因为“诛少正卯的孔子“与《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似乎“根本对不上号”而断然否定呢?顺便说说,《孔子世家》关于此事的记载,有不少是《苟子·宥坐》中所没有的。可见,至少在司马迁之前,除了《苟子》,还有别的典籍说到此事。 秋风先生的文章说,“反专制”是“孔子思想的基底”,这大概也是所谓的“《论语》中所展示的孔子”之核心所在。这就相当令人费解了。孔子的以及儒家的思想,是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如果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统治,那就不可能设想其主流思想即孔子及儒家的思想是“反专制”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以“反专制”的思想“治天下”的吗?如果孔子的思想是“反专制”的,那就无异于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是反专制的。那么,主流社会的“反专制”历经两千多年.“专制”也早该无影无踪了吧,何须今人再喋喋不休?孔子的思想,是维护“大一统”的思想,它是反暴政的,却不是反专制的。在他那边可以引出“仁政”,却不能引出民主。从“孔子的思想、观念之基本逻辑进行内部分析”,居然认定“反专制”是“孔子思想的基底”,真让人匪夷所思。 回头再说孔子诛少正卯是“具有专制主义观念”或“生活于专制制度下”的“法家人物”想象出来的那个结论。所谓的“法家人物”,具体点说,大概得落实到荀子的头上。在批林批孔时,我们也确实曾被告知苟子是“法家”,我们还被告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儒法斗争”的历史,几乎每个时期都有法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然而,只要读过《荀子》一书的人,大致都知道,苟子固然“非十二子”(包括孟子),但对于孔子,却是尊敬而且推崇的。他属于儒家,是纯儒而不是俗儒。《苟子》中确实也有不少不见于《论语》以及别的典籍的“子日”,我并不认为这些“子日”统统都无可置疑,只是置疑的理由必须充分。然而,得出上述结论的人,沿用的其实还是所谓“儒法斗争”的逻辑。只是那个时候,只要是法家的,一切都是对的,现在我们还能这样看问题吗? 【傅树清/图】
李贺诗歌的反儒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教育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藩镇割据   社会进步   密切配合   刘禹锡   李贺诗歌   宦官专权   政治主张   法家人物   柳宗元   人民生活  
描述: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文艺是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作为文艺形式一种的诗歌,同样如此。李贺就是唐朝中叶一个密切配合现实政治斗争进行创作的法家诗人。他的诗歌反映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对孔孟之道充满了“刺”,具有鲜明的反儒思想。李贺生活于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这时的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已由鼎盛时期急速地走下坡路。大地主阶级更加残酷地巧取豪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生活痛苦,阶级矛盾激化,一片腐败没落的景象。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局面,革新派王叔文、王伾等力主改革,但在当时反动儒者、宦官和藩镇的反扑下,不到半年便以失败告终了。反动儒者的复古派,竭力宣扬孔丘鼓吹的分封制,为藩镇割据制造舆论。法家人物则与之坚决斗争。李贺二十岁时,柳宗元《非国语》问世,李贺去世前后,柳宗元写成《封建论》、《答刘禹锡天论书》等法家思想代表作。
法治而兴 儒蠹而亡——评刘备诸葛亮的法家路线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   刘备   诸葛亮   地主阶级   政权   中央集权制   蜀汉   法治   法家人物  
描述: 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创建的蜀汉政权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蜀汉法治而兴、儒蠹而亡的历史,充分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这个政权的得失兴亡,对普及、深入、持久地搞好批林批孔,提高我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是很有帮助的。
卑鄙的手段 险恶的用心——批判尊儒反法的“罵曹”旧京戏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前   政治路线   东汉末年   历史作用   批判   曹操   历史上   法家人物   儒家   豪强地主  
描述: 文艺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历史上一切反动腐朽没落的阶级总是利用文艺形式,千方百计地歪曲、丑化、咒骂法家人物,极力贬低他们的历史作用,肉麻地吹捧、美化、歌颂儒家人物,鼓吹孔孟之道,为其复辟、倒退的儒家政治路线服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法家人物。可是,在旧京剧舞台上,曹操却被污蔑为“白脸奸雄”。文化大革命前,在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统治下,“骂
一反千年骂曹逆流:李贽是怎样评点《三国演义》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正统观念   李贽   尊儒   三国演义   地主阶级   曹操   历史真实   法家人物   儒家  
描述: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儒反法的历史小说,它的要害是骂曹。这部小说在明初问世后,地主阶级内部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文学领域里的儒法斗争。明末法家李贽,站在中小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借评点《三国演义》,批判了作者罗贯中的尊孔观点,高度赞扬了法家曹操,一反千年骂曹的逆流,表现了鲜明、强烈的尊法反儒思想。李贽死后,反动文人毛宗岗把《三国演义》中李贽的评点全行削去,换上自己尊儒反法的“新评”,大肆吹捧朱熹“帝蜀寇魏”的正统观点,污蔑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指名道姓地攻击李
一反千年骂曹逆流--李贽是怎样评点《三国演义》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时期   正统观念   李贽   尊儒   三国演义   地主阶级   曹操   历史真实   法家人物   儒家  
描述: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儒反法的历史小说,它的要害是骂曹。这部小说在明初问世后,地主阶级内部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文学领域里的儒法斗争。明末法家李贽,站在中小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借评点《三国演义》,批判了作者罗贯中的尊孔观点,高度赞扬了法家曹操,一反千年骂曹的逆流,表现了鲜明、强烈的尊法反儒思想。李贽死后,反动文人毛宗岗把《三国演义》中李贽的评点全行削去,换上自己尊儒反法的“新评”,大肆吹捧朱熹“帝蜀寇魏”的正统观点,污蔑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指名道姓地攻击李
鲁迅在文学史上对法家人物的正确评价——读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评价   鲁迅   历史人物   史纲   法家人物   文学史   汉文学  
描述: 编写文学史也和其他历史一样,首先要解决用什么立场、路线、观点和方法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问题。我国历史上历来存在着尊儒反法和尊法反儒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和路线的斗争。历代反动派都尊儒反法。他们蹂躏历史,伪造历史,歪曲和丑化法家,颠倒和掩盖儒法斗争的真相和本质。
李商隐诗歌选注解(四首)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商隐诗歌   诸葛亮   无产阶级专政   少数民族   唐代后期   法家思想   奴隶主   法家人物   节度使   儒家  
描述: 李商隐(八一三——八五八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唐代后期尊法反儒的进步诗人。对于他的诗历来众说纷坛,具有鲜明法家思想的诗被历代尊儒反法的政客、文人所贬低和歪曲。今天,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我们有必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重新研究这些作品,坚持古为今用,为巩固无产阶
统一进步必胜 分裂倒退必败——评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作用   中央集权   秦始皇   地主阶级   吴三桂   玄烨   法家人物   儒家   封建经济   三藩之乱  
描述: 中国自秦始皇以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法家人物在客观上都是顺应这个主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儒家和一切行将灭亡、尊儒反法的反动派,总是逆着这个主流,自取灭顶之灾。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本名玄烨,康熙是其年号)同当时的南方三藩,就是代表坚持统一与大搞分裂的法家同儒家两派,双方起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各自得到了不同的历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