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领悟苏轼作的中和之美——以《定风波》与《水调歌头》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轼     中和美  
描述: 北宋词坛盟主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又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创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显示出中和之美.他的<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体现的平淡、超旷的境界,也与中和之美相融通.本文从作者的创作心境、情感和两首的意境以及审美意义等方面来领悟苏轼的中和美.
宋词三百首
作者: 江岚   来源: 北京:京华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 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京华出版社去芜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中华国学传世浩典》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宋词三百首》便是丛书之一。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 宋词原出于市井酒肆、秦楼楚馆之间,因此早期的宋词之中往往掺杂着几分浮华、几分香艳。而随着宋词一步步的发展成熟,许多文人都投身其中,将宋词逐渐划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阵营。使宋词在清丽婉转的同时,又多了一股雄浑的底蕴,仿佛一块美玉,虽温润可爱,却又可匹金坚。 本部《宋词三百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更为巧妙的是,编者在每一篇诗作前插入了诗作的创作背景,使本书的知识含量最大化,从而能够与作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同时,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使本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地希望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
苏东坡诗词哲理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人格精神   佛家   思想家   中国历史   诗词   苏轼   哲理  
描述: ,有所作为。在留给后人近三千首中,总体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一首首诗词,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广阔的苍穹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试析《聊斋志异》中鬼神词语的运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花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聊斋志异》是一部有关鬼神的志怪小说,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道教思想,以及作品反映的当时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婚姻观念等方面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颇多,有反映这部小说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有专门研究这部小说女性形象的;有研究小说中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有研究小说商人形象的;有研究小说中反映科第观的;不一而足。但单从鬼神词语这方面来研究探讨的还没有。基于此,本文从古人的“鬼”、“神”观念入手,统计了《聊斋志异》中鬼神词语的运用,引导大家从新的角度了解《聊斋志异》。据统计,《聊斋志异》中关于“鬼”的词语有41个,关于“神”的词语有23个。一、鬼何谓“鬼”?《礼记.祭法》解释说:“大凡生于天地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同样的解释亦见于《尔雅》和《说文》两书。由此可见,人死后的转化与最终归宿是鬼,这便是“鬼”的最初涵义。有时鬼也指精怪,《论衡.订鬼篇》云:“鬼者,老物精也。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鬼的含义在不断发展,鬼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聊斋志异》中大多数是有关鬼神的,其中有许多是关于鬼的词语,以下将从鬼的泛称、类...
近代日本汉学的“关键”研究 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
作者: 陈玮芬   来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汉学   日本   研究  
描述: 本书探讨近代日本汉学者如何自主地理解和诠释汉字的“关键”, 试图凭借连串成组的关键, 为“汉学”赋予新的定义, 并开展相关的概念谱系: 经由概念分析与哲学反省两层次的交互照明, 发掘儒学概念的不同意涵与面向。
李庭诗词中所显现的仕与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庭   金诗   李显卿  
描述: 本論文由李庭《寓庵集》詩詞著手,藉由李庭作品瞭解詩人在金代亡國後侍奉異朝的心境即其仕與隱之間的轉變,進一步由詩詞中瞭解金末元初社會景況,探討其由仕到隱的轉變。 全文先論述研究動機、研究主題。再以「儒與道」為主題,藉由史書所載及與友人唱和之詩歌內容瞭解李庭人格特質,其中有對國君及人民的忠貞之心、重視儒術的傳承,及對歸隱山林嚮往的多重變化。 再由李庭思想的轉變著眼,分為「期望救國的儒家思想」時期:此時詩歌的主旨思想為「期勉立功沙場之士」、「期望國家重視正直之士」、「期望國君應當自省」三方面。 後因金朝危亡轉而有「侍奉異朝的入世心態」:此時主要期望將自己經世濟民的能力運用在百姓之中。 最後在歷經金、元、宋三朝的巨變,而有「避世的隱士思想」:此時期主要探討其隱居因素在「仕宦辛苦-有馬有馬他人騎」、「古今興亡之感-萬法本空人自擾」。 從本論文中可以瞭解,在國家危亡之際,文人在尋求對歷史負責、對國家、國君、及百姓忠貞等外在名節之時,心境上的轉變,最終李庭仍是選擇追求自我心靈的平靜。 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如果可以以更寬容的角度看待詩人的選擇,也可以使自我心靈得到更寬闊的自在。
长短句里看人生——谈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   苏轼词   坎坷人生   旷达豪放  
描述: 苏轼的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调,那就是对人生不断的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儒释道三家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苏轼对人生境界不懈追求的结果。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学生投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课程资源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古诗词教学   教师   审美对象   阅读   古典诗词教学   学生投入   学生情感   学生主体   引导学生  
描述: 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种种心理机制,诸如感觉、知觉、想象、移情、通感等等,进行形象思维,化其身以入书中。清代文学理论家叶燮曾经指出:“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经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他分析了许多著名诗句,指出它们“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例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诗中有“晨钟云外湿”一句,就须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通联和想象为基础才能创造出来。即所谓“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郭沫若说“诗是强烈情感之录音”,这都说明情感是诗的生命。诗歌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就是一种境界和审美感受,有了这种审美感受,课堂就是成功的;假如没有,就没法把学生引导到这样一种境界中。因此,我们过去关注教师在诗词课上的主体性,主要是关注教师应用激情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共鸣,用动情的朗诵、生动的语言渲染等方式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而此处首先强调的主要是教师面对文本的力量。要能够...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宇宙生命   理趣   缘事而发   山水景物   苏轼诗   道中遇雨   心物   和子由渑池怀旧   自我形象   哲理诗  
描述: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他站在宇宙生命的高度高屋建瓴地俯视个体生命。他的理趣诗词内容非常广阔,不仅是以文人之笔写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其中韵味隽永的悲旷意蕴,心物交融的艺术境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晶,共同构造了和谐深沉的理趣之美。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主持
作者: 杜昌文   来源: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59年之际,我们汇聚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召开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这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孔子研究院共同承办。参加今天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中国大
< 1 2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