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中西孔子天命观重要思想型态的当代诠释
作者: 羅雅纯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命合一   郝大维   安樂哲   唐君毅   义命分立   芬格莱特   天命观   东西哲学   孔子   勞思光   牟宗三   葛瑞汉  
描述: 论中西孔子天命观重要思想型态的当代诠释
论戴震「絜情」-从儒简「贵情」谈起兼以对比西方情感论德性伦理学之「同情」、「移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情   休谟     迈克尔‧斯洛特   移情   情感主义   德性伦理学   戴震  
描述: 论戴震「絜情」-从儒简「贵情」谈起兼以对比西方情感论德性伦理学之「同情」、「移情」
耶律楚材的三教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律楚材     三教   元代    
描述: 佛教自從東漢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互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宋代理學復興儒學的時代壓力之下,佛教人士提出三教會通思想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在儒佛會通思想史上,元初宰相耶律楚材以居士身分,推動儒家政治,建立佛教徒政治家前所未有的功業,他本身的儒佛思想就相當值得探討。有關耶律楚材儒佛思想的研究,有些學者認為他「墨名而行儒」、「名釋而實儒」,也有學者認為他「重佛輕儒」。本文不再以選邊站的思考方式處理耶律楚材的儒佛思想,而是尊重耶律楚材「三教根源本自同」的思想根柢,認為耶律楚材既不是「名釋而儒行」,也不是「重佛輕儒」,承認他既是真正的儒者,也是真誠的佛教徒。他的儒佛思想是以大乘菩薩的濟世精神與儒家的入世主義會通,從根本處取消佛家出世與儒家入世的對立。並從實用主義的立場,擷取儒家治國之長與佛家治心之長,使儒佛相資以為用,使佛家教理和禪修參悟的實際修為,成為心靈安定的力量源泉,以此回饋一己之政治理想,成就一番儒家禮樂中原、澤世安民的功業。
林云铭《庄子因》初探-以“归庄入儒”及“文理相通”为论述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庄子因   清代文学   林云铭   儒家  
描述: 清初林雲銘所著《莊子因》在清代頗為流行。因其以評點方式研究《莊子》,清代學者對此書的整體評價並不高。影響所及,近人雖對《莊子因》褒貶不一,但以此書重詞章而輕義理,看法卻是一致。實際上,林雲銘在評註時貫徹了「歸莊入儒」與「文理相通」的宗旨,深入分析了《莊子》的義理與詞章。宋代以還,莊、儒相通之處一直是學者的討論重點之一。在「歸莊入儒」的觀念下,林雲銘論述了莊子的性格、時代及師承,爬梳了莊、孔、老之關係,並重新詮釋了《莊子》書中的孔子形象,突顯《莊子》與儒家的相似之處。其說或失之武斷,有曲解原文之嫌,但對於莊子學派與儒家思想異同的探索是有價值的。而在闡發「文理相通」方面,可歸納為對《莊子》文本的解讀以及對《莊子》文筆的賞析、對《莊子》篇章的辨偽。林氏著眼莊子的個人特點,道出了《莊子》不同於老、孔的獨特性,且分篇析章,疏通文理,頗便讀者。對《莊子》的辨偽工作則從文辭、文義、章法及篇次等方面入手,逐章辨析,所論更為細緻,成果也甚顯著。其以〈天下〉篇為訂《莊》者所作,其說頗有倡導之功。此書雖難免「以時文之法評點古文」之譏,在辨偽時或嫌主觀,甚至不惜曲解文本以達到宣揚儒學的目的,但這正顯示《莊子因》非僅一本文章家的評點之作,而是有思想原則的。
《四书大全》徵引人物系谱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大全   四书   性理   朱熹   道统  
描述: 朱熹融鑄調整,刪削改訂,最後終於完成《四書章句集注》,門人以《或問》解《四書章句集注》,還原朱熹的思考,三傳之後,兼取門人語錄,從朱熹與弟子講論尋求用意所在,成為四書詮釋的主軸。只是學脈日分,說解更細,《四書大全》於「凡例」整理出引用先儒姓氏,朱熹之外共計一○五家,不僅有文獻考據作用,於會同辨異之際,也有重新確認後人詮釋地位的意義,從地域分布以及學術系譜考察,不僅具有二程、朱熹、朱門弟子一脈相承的「道學」系譜,也有綜納各家思考方向,建構朱熹昂然挺立,集其大成宗主地位的安排,兩種思惟,得見由學脈、宗派而及於宗族情懷的傳衍脈絡,剔除歧異,回歸朱學原本,成為核心訴求,於此形塑《四書大全》「官學化」最重要的思惟基礎。朱熹溯源而上,融通宋儒義理與漢唐訓詁,完成《四書章句集注》;後代諸儒衍流而下,《四書大全》展現承襲與綜整的詮釋方向。
笑话/文化•汉化/和化江户汉文笑话中所凸显出的文化思想意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化   和化       汉文笑话  
描述: 若說兩千年前便已經傳至日本的漢字,要歷時六百多年後才能真正為日本人所用,又漢文訓讀這一讀漢籍法,要到江戶時代才開花結果,則江戶時代中期以還所出現的漢文笑話集,實堪稱是日本在其自身之漢字、漢文土壤與歷史中,應時代要求而綻放出的漢/和文化花朵。而其同時又是大和民族以一種「遊趣」之心而來「消遣」中國文化的健全平民百姓姿態。換言之,漢文笑話堪稱是源起於中國,結果於日本,依據「遊趣」心而創造出的日本庶民文化。 本文以江戶中期以還問世之五本笑話集《譯準開口新語》、《奇談一笑》、《囨譚》、《如是我聞》、《奇譚新編》為考察對象,分別就職業嘲諷、戲謔女性、輕蔑鄉野、歪曲儒典等四個主題,析論江戶漢文笑話之主題內容與書寫技巧。進而探討江戶漢文笑話所具有的文化思想意涵,可歸納為漢學者的「民間」位置、真實人性的復權、男性觀察下的女性解讀等三個重點。最後則由語言漢化/思想和化現象這一視角,釐清江戶漢文笑話背後所具有的複雜、豐富文化思想意涵。指出我們應該將漢文笑話視為江戶戲作文學之一環,以及漢文笑話乃是「漢化」下的「和化」轉向,是一種語言與思想上的以「反漢化」為目的的「漢化」,是在以「和聲」顛覆「漢文」。
两汉七体文类及其文化意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Recruiting     Han   文类   Qi   genre   招隐   recluses   两汉   儒道之争   Dynasty  
描述: 枚乘〈七發〉向來被認為是古代七之文類的首倡之作,在東漢之後,引起許多仿作,遂而使「七」形成一種文類。而這些作品因為大量呈現耳目聲色娛樂,最後才進以正道妙理,所以常引來「勸百諷一」的負面批評;但這種奢華的享樂,其實是一合於漢人禮教思想的說服策略。在此遊樂的過程中,又包呈顯出漢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特殊的文化意涵。東漢之後,眾七之作不約而同出現了儒、道二家思想的抗辯,與原來〈七發〉大不相同,其實,這也與東漢之後隱士抗旨不奉朝聘的風氣密切相關。 從文類發展的角度來說,七其實是在漢賦之下發展起來的,故七經常被以漢賦的評價標準衡量之,但七與漢賦終究不同之處何在?除了對問凡七、主客雙方始異終契、論說義理之外,主要更在於「求賢招隱」此一題材與目的上;此題材與目的為傳統漢賦所無,傅毅〈七激〉問世,便為此確立典範,引起許多仿作,篇章既多,遂而成類。漢迄於六朝,七的體貌大同小異,直到唐代之後,才突破窠臼,使該文類有了新的發展。
《文心雕龙》“赞曰”的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Women   文心雕龙   Wen   Tripitaka   Legend   Distinguished   出三藏记集   the   刘勰   concerning   Buddhism   Diao   佛教   Xie   and   of   Long   Liu   Collection   列女传   Xin   Records  
描述: 研究《文心雕龍》的「贊曰」,可以從文體、詞彙、語義,或者內在思想、形式表現去探討,本文雖然在這幾方面皆有涉及,但主要仍循《文心雕龍‧序志》所言「原始以表末」,追溯「贊曰」文體的根源。全文首先辨析《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劉勰思想涵攝儒釋道三家,特別是建構體大慮周、井然有序的全書體系,與他長期在寺院協助僧祐整理《出三藏記集》有密切關聯;但「贊曰」畢竟非直接承襲佛經偈頌,偈頌與經文固然重複交疊,跟《文心雕龍》「贊曰」重申前義類似,但偈頌只求字數整齊,無對偶押韻,句式長短、句數單雙也不講究,與「贊曰」駢儷叶韻、字句固定的雙數句式迥異;「贊曰」也非直承《左傳》「君子曰」、《史記》「太史公曰」、《漢書》「贊曰」等以評論褒貶為主,又未押韻的史書;至於《詩經》也只是遠祖,這些與《文心雕龍》「贊曰」僅能說有間接關係。《文心雕龍》「贊曰」除劉勰個人處於南朝唯美氛圍下的美感創發,實亦淵襲劉向、劉歆父子校寫的《列女傳》。劉勰身為儒家經典擁戴者,與向、歆父子有諸多共通之處;尤其《列女傳》之末,四字八句韻語,重複前文旨意,與《文心雕龍》「贊曰」也完全相同。劉勰讀書多,腹笥廣,學習取法的對象並不容易釐析,但誠如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追蹤得知;文體的淵源若無法追溯,則文學評論者又如何能「原始以表末」?本文因此嘗試剝繭抽絲,細繹窮究之。
黄式三《易释》的“通贯”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式三   Study   in   清代易学   浙东学术   Yi   清代学术   Shih   interpretation   dynasty   publication   of   易释   经典诠释   Ching   academy  
描述: 清代的《易》學研究,在崇實黜虛的時代氛圍中,進入回歸漢學、反省宋學的新里程。乾嘉時期樸學興盛,惠棟、張惠言固守漢《易》堡壘,輯存古義,講求訓詁有據,重新樹立漢《易》之新疏典範。嘉道以後經世思潮波瀾壯闊,儒者指斥唯陋儒才爭門戶,故倡議合漢、宋為一爐,兼取漢儒象數與宋儒義理之長,試探羲文之奧蘊,強調聖人垂訓,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的徵實原則,黃式三即為其一。 黃氏治《易》標榜求是不求古,有宗主而無門戶,以通貫經傳為綱領,是故講究串合六十四卦之卦爻辭,以明其皆一意相承,又闡發卦爻象之通變義理與人事得失之感通。其《易釋》之作,首就先儒注《易》或有隨文曲衍、或彖與爻悖、或爻與爻悖以致於卦義難明之失,力主彖爻合釋,以使其歸於一義;再者,六十四卦辭之同者,亦有前後彼此矛盾者,故將同辭合釋以求其通貫;尤以對歷來《易》說之可疑而當辨者,博引諸經互證釐析,以求合於聖人之旨;復以大量史實證《易》,強調《易》學不可捨人事而言的實用價值。
李庭诗词中所显现的仕与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庭   金诗   李显卿  
描述: 本論文由李庭《寓庵集》詩詞著手,藉由李庭作品瞭解詩人在金代亡國後侍奉異朝的心境即其仕與隱之間的轉變,進一步由詩詞中瞭解金末元初社會景況,探討其由仕到隱的轉變。 全文先論述研究動機、研究主題。再以「儒與道」為主題,藉由史書所載及與友人唱和之詩歌內容瞭解李庭人格特質,其中有對國君及人民的忠貞之心、重視儒術的傳承,及對歸隱山林嚮往的多重變化。 再由李庭思想的轉變著眼,分為「期望救國的儒家思想」時期:此時詩歌的主旨思想為「期勉立功沙場之士」、「期望國家重視正直之士」、「期望國君應當自省」三方面。 後因金朝危亡轉而有「侍奉異朝的入世心態」:此時主要期望將自己經世濟民的能力運用在百姓之中。 最後在歷經金、元、宋三朝的巨變,而有「避世的隱士思想」:此時期主要探討其隱居因素在「仕宦辛苦-有馬有馬他人騎」、「古今興亡之感-萬法本空人自擾」。 從本論文中可以瞭解,在國家危亡之際,文人在尋求對歷史負責、對國家、國君、及百姓忠貞等外在名節之時,心境上的轉變,最終李庭仍是選擇追求自我心靈的平靜。 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如果可以以更寬容的角度看待詩人的選擇,也可以使自我心靈得到更寬闊的自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