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医学多元价值取向之医疗行善的形上动力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Doing   儒佛会通   Values   Goods   Orientation   儒家   医病与医病关系   医疗行善一   Medicine   佛家   Buddhism   and   中医学   of   Mutual   Chinese   understanding   Confucianism   价值取向  
描述: 中國傳統向來將「行醫」稱之為「仁術」,「行醫」與「行善」根本是「同一」的作為。而無論中、西醫學所強調的都是醫療行善;只是西醫有其醫療的倫理架構,而中醫亦自有其實踐的思想基礎。因此,在實際作為上仍有其差異之處。本文作者無意作中、西醫學在行善方面的比較,而是直接針對中醫傳統醫療行善的根本思想基礎加以省思。中國思想向來是具體實踐上的反思;因此,中國思想不同於西方知識體系之思想與實踐的由分而合,卻是一種驅使實在作為的形上動力。這正是思與行合而為一的生命學問。另一方面,中醫醫療實踐主要在於病人的主訴症狀,重視全人的身心調息以及靈性上的關懷;因此,中醫的醫療實踐,其醫病之間是既被動又主動,既主動又被動。中醫的實踐,實是一種慷慨的面對他人而與之共處,已然超乎「溝通」的彼此對待。在如此情境下,每個病人的差異性、不可化約性、甚至其奧祕性所呈現的多元價值方才得以彰顯,而不再只是(醫學)知識與客體對象相符應之邏輯結構的單一價值判斷。然而,在中國傳統思想上,對醫療實踐影響最深的,除了由儒家的仁愛思想而衍生的義利之辯與以「孝」為主軸的家族觀念之外,就是佛家的因果輪迴報應之說以及布施、功德、慈善之思想的作用。儒佛之會通在中醫醫者身上的整合,造就了中醫學之醫療行善的形上動力,只是這股動力在當今之世如何闡明而使之再「動」起來?這卻是受西方醫學思潮情境下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即為此作初步的探討。
道倡伦常道,心为菩提心-李炳南教授「内佛外儒」生命学问与志业的多元面貌及意义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兴大中文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炳南   having   history   Lee   Bennen   内佛外儒   生命实践   Buddhism   生命史   and   Life   Confucianism   melted   Practical  
描述: 道倡伦常道,心为菩提心-李炳南教授「内佛外儒」生命学问与志业的多元面貌及意义析论
名教与佛教-东晋沙门敬王论议中的“儒”“佛”交涉思维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codes   Confucian   Taoism   东晋   名教   Huiyuan慧远   玄学   ethical   Jin   Buddhism   佛教   慧远   Neo   Eastern   Confucianism   儒学  
描述: 交涉之理論思維型態作出整理,一方面觀察其自衝突、互動以至圓通調和之脈絡,一方面以明其之於當代魏晉思想史發展之意義,主要歸納出有三大方面:1.儒本佛末,2.儒佛殊途,3.儒佛一致。
台中莲社创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宗教   儒佛   李炳南   Lotus   Lee   Buddhism   雪庐   台中莲社   and   Ping   nan   Confucianism   Society   台湾佛教   Taichung  
描述: 李炳南所領屬的台中蓮社有儒佛之風,在臺灣佛教界獨樹一幟。而李炳南本人的學養與道德人格亦為教界翹首之一。在二十世紀中期,臺灣社會的群眾知識尚未普遍開發;他以儒佛思想默默努力的灌溉,耕耘出一方人問淨土。因其行事作風內斂,所以並不普為世人所知,然凡是接近過他的人,莫不為他的知識學養及道德人格所感召。這樣一位高潔之士,是當今汲汲功利社會的一道清流,世人若不識他,可謂是世人的遺憾!他對臺灣佛教界的淨土弘化影響甚深,對傳統文化的推展也不遺餘力,其在佛教歷史中必佔一席之地,故撰文述之。 儒佛在過去的歷史文化中一直是對立的,宋明儒者朱熹、王陽明皆闢佛。可是民國以來,從印光大師到李炳南,其教化弟子都是儒佛並揚,融合無問,且相輔相成。何以儒佛在他們的教化中不會衝突?本文以李炳南的教化為研究對象,發現其所宣導的儒家思想以論語的孝悌倫理為主,而佛教思想以因果論及淨土學說為核心,非常適合在家的佛教徒,形成內佛外儒的生活模式;本文就其內容思想作一扼要的勾勒,冀讓學界有所了解。
“为我”与“假我”-论道家与佛教之现实人生的应世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明新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view   Buddhism   world   佛教   Daoism   庄子   Zhuang   should   应世观   zi  
描述: 道家的思想可以說與儒、釋並列為中國思想的主流,而道、釋之間看似皆為一出世思想,在中國思想發展上亦曾彼此影響過,然而透過具體的分析可以發現,道家其實是企圖尋求我人如何在現世之中安身立命的一套自我保護的方法,而佛教將一切相皆消解的結果,視現世與我人皆為一假合之存在。因此,基於看待現世、我人角度相異,遂產生兩種大異其趣的現實應世觀點,本文即針對二家主要思想的歧異點,說明此不同應世觀的之所以形成。
释日常之儒家思想与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兴大中文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知诚   福智   儒家   师法友   Learning   学习   Partners   Teachers   Buddhism   Shi   Chang   and   Ri   Confucianism  
描述: 本論文旨在概述釋日常(1929-2004)之儒家思想與教育,釋日常為華人當代高僧之一,一生以僧侶之身,弘轉漢藏之法輪,肩挑儒佛之志業,於孔孟心學,慧悟篤行,均具獨卓,除講述《論語》、《孝經》外,更成立「福智文教基金會」等,推動各類研討會、研習營、興建學校,依淺近易懂之方式,積極弘傳儒家道德教育,以建構十善業之大同社會。蓋其人雖處末法,猶稟承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衣缽,藉時大因緣為成聖成佛之資糧,本篇即依其所講授之《論語摸象記》、《福智人生》等書以概觀其儒家思想與教育,正文凡分〈釋日常之生平志業〉、〈從現代教育看儒學之重要性〉、〈仁、知與誠是儒學之根本內涵〉、〈師法友於學習過程中之重要〉、〈學習精神是人與禽獸之別〉、〈儒學是學佛之基礎〉諸節。釋日常自稱本無意於學術研究,充當學者,尤非其所長所願,其自述必得云:「但願將其得諸師友引導切磋而於生活中學而時習之點滴心得,提供讀者參考」,期「由此為緣,或能於漸入聖賢之道略窺門徑。」今讀其語,想其悲心勝德,山高水長,巍巍蒼蒼,冀望諸賢達,仰沾景行,同慕古風。至於論文,筆者不揣淺陋,略緒要義,統整綱領,用在修參,非敢評議。惟以才疏慧鈍,不周不精之處,在所難免,尚祈雅正焉。
蕅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Zen   Ou   蕅益智旭   儒佛会通   yi   Buddhism   方法论   三教合一   integration   Zhi   Confucianism   xu   methodology  
描述: 本文討論蕅益智旭會通儒佛的觀念構作,藉由智旭註解儒家經典之義理分析,指出智旭僅為教化作用溝通儒佛,其實是藉儒說佛,實未有真於義理上會通儒佛的成效。智旭以佛理詮解儒書,以心學溝通儒佛,復以佛教世界觀定位儒學價值,在在顯示清楚明確的佛教立場,儒者不可即以智旭之作理解儒學,因為注解所依之義理皆即是佛學,智旭之作真有教化作用者首在於引儒入佛,其次在於藉儒批佛,批其未能真正實踐佛法教義之佛弟子,智旭之一切所言,最終歸趣仍是佛家。
初唐赋的三教思想风貌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冈文科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Taoism   初唐赋   三教思想   风貌   Three   Systems   Fu   Thought   The       T'   Buddhism   of   Early     ang   Confucianism  
描述: 自從釋教在東漢時輸入以後,道教也隨而建立,於是世人結合先秦已有的儒教,號稱三教。三教成了中國傳統宗教的核心,領導思想界,成為中華思想主流。三教的發展,由相斥而相用,歷數百年,至初唐達到成熟的融合局面,並駕齊驅,同為知識份子所包容,成為知識份子文學創作的營養。作為文學精髓的賦,由漢而三國,而六朝,以至初唐,由古賦而俳賦乃欲扣律賦之門。初唐賦在賦史上成為由俳賦入律賦的關鍵,在賦史上地位重要,是文學史家不可忽視的階段。可是歷來鮮少有人對它作宏觀的考察。本文擬補漏填隙,對此賦史斷層進行縫綴,就賦的內容加以研究。文學是作家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歷史文化的結合;宗教則是生活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兩者互相滲透,關係密切。因此,文學的宗教思想,可經由作品所接受的宗教意識訊息解讀,還原出來。此次研究由初唐賦的宗教思想存在形態的分析入手,希望針對賦內容的解剖,突現其中的思想風貌以作為初唐賦研究的基石,提供文學與宗教的關係一個實際的證例。
《文心雕龙》“赞曰”的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吴中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Women   文心雕龙   Wen   Tripitaka   Legend   Distinguished   出三藏记集   the   刘勰   concerning   Buddhism   Diao   佛教   Xie   and   of   Long   Liu   Collection   列女传   Xin   Records  
描述: 研究《文心雕龍》的「贊曰」,可以從文體、詞彙、語義,或者內在思想、形式表現去探討,本文雖然在這幾方面皆有涉及,但主要仍循《文心雕龍‧序志》所言「原始以表末」,追溯「贊曰」文體的根源。全文首先辨析《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劉勰思想涵攝儒釋道三家,特別是建構體大慮周、井然有序的全書體系,與他長期在寺院協助僧祐整理《出三藏記集》有密切關聯;但「贊曰」畢竟非直接承襲佛經偈頌,偈頌與經文固然重複交疊,跟《文心雕龍》「贊曰」重申前義類似,但偈頌只求字數整齊,無對偶押韻,句式長短、句數單雙也不講究,與「贊曰」駢儷叶韻、字句固定的雙數句式迥異;「贊曰」也非直承《左傳》「君子曰」、《史記》「太史公曰」、《漢書》「贊曰」等以評論褒貶為主,又未押韻的史書;至於《詩經》也只是遠祖,這些與《文心雕龍》「贊曰」僅能說有間接關係。《文心雕龍》「贊曰」除劉勰個人處於南朝唯美氛圍下的美感創發,實亦淵襲劉向、劉歆父子校寫的《列女傳》。劉勰身為儒家經典擁戴者,與向、歆父子有諸多共通之處;尤其《列女傳》之末,四字八句韻語,重複前文旨意,與《文心雕龍》「贊曰」也完全相同。劉勰讀書多,腹笥廣,學習取法的對象並不容易釐析,但誠如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可以經由儀器追蹤得知;文體的淵源若無法追溯,則文學評論者又如何能「原始以表末」?本文因此嘗試剝繭抽絲,細繹窮究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