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名教与佛教-东晋沙门敬王论议中的“儒”“佛”交涉思维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codes   Confucian   Taoism   东晋   名教   Huiyuan慧远   玄学   ethical   Jin   Buddhism   佛教   慧远   Neo   Eastern   Confucianism   儒学  
描述: 交涉之理論思維型態作出整理,一方面觀察其自衝突、互動以至圓通調和之脈絡,一方面以明其之於當代魏晉思想史發展之意義,主要歸納出有三大方面:1.儒本佛末,2.儒佛殊途,3.儒佛一致。
嵇康是“儒”还是“道”―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Esthetics       Taoism   音乐美学思想   Music   of   嵇康   Confucianism   Kang   Ji   Thoughts  
描述: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新颖、独到,具有重要影响,但其思想观点既存在道家音乐思想的不可知性,又存在儒家音乐思想的可知性;既存在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又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因素;既肯定儒家传统的思想观点,又以反礼教思想予以否定。因而形成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自相矛质,出现了儒、道两个嵇康。研究嵇康是“儒”还是“道”,应该根据其思想的影响与贡献,作历史的、客观的评价,取其精华,摈弃糟粕,为建立科学的音乐美学体系服务。
朱熹视界中的老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Xi   道家   Tzi   Taoism   朱熹   无为   Zhu   Ritual   Lao     Wuwei  
描述: 朱熹是新安理學的創立者。朱熹視界中的老子既是道家之祖,又是禮學大師;老子之學既源出三代文化,又得益于「方外之士」的價值取向;老子的清虛無為、柔弱處下既是個人的處世之術,又是統治者的治世之道;老子哲學既影響了儒釋道三教的發展,又影響了漢、晉政治。因此,「朱熹視界中的老子」折射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面貌,以及南宋時期的儒道關係。
初唐赋的三教思想风貌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冈文科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Taoism   初唐赋   三教思想   风貌   Three   Systems   Fu   Thought   The       T'   Buddhism   of   Early     ang   Confucianism  
描述: 自從釋教在東漢時輸入以後,道教也隨而建立,於是世人結合先秦已有的儒教,號稱三教。三教成了中國傳統宗教的核心,領導思想界,成為中華思想主流。三教的發展,由相斥而相用,歷數百年,至初唐達到成熟的融合局面,並駕齊驅,同為知識份子所包容,成為知識份子文學創作的營養。作為文學精髓的賦,由漢而三國,而六朝,以至初唐,由古賦而俳賦乃欲扣律賦之門。初唐賦在賦史上成為由俳賦入律賦的關鍵,在賦史上地位重要,是文學史家不可忽視的階段。可是歷來鮮少有人對它作宏觀的考察。本文擬補漏填隙,對此賦史斷層進行縫綴,就賦的內容加以研究。文學是作家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歷史文化的結合;宗教則是生活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兩者互相滲透,關係密切。因此,文學的宗教思想,可經由作品所接受的宗教意識訊息解讀,還原出來。此次研究由初唐賦的宗教思想存在形態的分析入手,希望針對賦內容的解剖,突現其中的思想風貌以作為初唐賦研究的基石,提供文學與宗教的關係一個實際的證例。
葛洪《抱朴子内篇》与魏晋玄学-“神仙是否可学致”与“圣人是否可学致”的受命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Hong   Taoism   Pu   Pien   Metaphysics   Hsien   玄学   Jin   Zi   Bao   抱朴子   Nei   神仙   道教   sage   Wei   圣人   会通儒道   Ge   葛洪   immortals  
描述: 葛洪以《抱朴子內篇》一書奠定道教史上承先啟後的地位,書中講神仙方術、養生延年,又繼承魏伯陽煉丹理論,發揚長生成仙之說。關於其仙道方術等論述,討論已多,唯其理論建構及論證上,一般認爲葛洪上承漢代宇宙氣化論,與魏晉玄學相較顯得較爲粗疏。然而葛洪提出了「道本儒末」說,將忠孝仁信深化爲道教強調世俗道德的道教倫理學,並藉以爲長生成仙的條件,與玄學在「會通儒道」命題下以「自然」連繫「名教」的諸多論證實有一定關聯。甚至可說葛洪走出了玄學在「自然」範疇下的一個自我設限,而更有效地解決了「名教」如何落實的問題。本文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爲主要對象,以「神仙是否可學致」與魏晉時期「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命題比較,討論兩者涉及的受命觀以及解決的方法,並辨析葛洪如何突破氣化命定的先天限制,發揮個人的自由意志。其目的雖是爲了成仙,但所採取的實踐方法及論證方式,在魏晉時期實有重要意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