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传统儒学与现代儒学的接榫: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 张晖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Word   Tradition   Joint   Principle   Dai   Knowledge   Morals   Modern   Obtain   The   Righteousness   and   By   To   Zhen  
描述: 清代是我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接榫,戴震是清代考据学的巅峰,又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从考据开出义理”的既有学术又有思想的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了戴震,才能给清代学术以恰当的定位。研究清代学术的现有三种范式(“理学反动说”、“每转益进说”、“内在理路说”),从整体上讲,对戴震哲学所具有的现代品格重视不够,阐发较少。针对这种状况,本文从戴震“以词通道”的治学方法入手,通过对戴震“性善论”、“理欲观”、“情理观”的阐释,揭示戴震哲学所具有的“转折点”的时代意义,从而把戴震哲学定位为:传统儒学与现代儒学的接榫。 引论
高一Unit 15 The necklace课本要点精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英语:高一高二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The   but   课本要点   have   精练   高一   many   单词拼写  
描述: 一、单词拼写根据句意和汉语或首字母提示,写出句中所缺单词的完全形式。1. I have known her many years, but I didn't r_______ her at yesterday's meeting.
生命哲学的密契生活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Beauty   Heaven   A   silent   still   Silent   自然美景   Natural   Union   祈祷宁静的祈祷   天人合一   The   the   and   of     Worl   Man   Sincerity   默观的   Prayer  
描述: 向無限的追求是人生的本質,人按天主的肖像受造,心靈肖似天主,傾向無限。 第一、在本性方面,人在自然美景中,自覺與無限的精神相接觸,這一點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很為顯明,歷代的文人和詩人詞人所留的作品,都顯示這種精神。 在精神生活的天人合一,以這種精神作基礎,天人合一生活的代表為聖人。聖人的生活所有特點,在於參加天地的化育,聖人的精神,洋洋乎和天地相通。 中庸的後半部,講「誠」,以誠為天道,人則勉力於誠,稱為「誠之」。中庸以誠為天地之自成,為宇宙之源,後代儒者乃有以誠為太極,為宇宙萬物的生源。人用誠道乃合於天地。 舉例來說,則以詩詞散文為例,又以歷代名人常追求靜,追求安定,儒釋道的人生觀,都可證定追求精神的無限。 第二,在超性方面,則以天主教靈修生活,為實際的密契生活,信奉天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從自然界的偉大和美妙,窺見天主的美妙,體驗天主的偉大;從每天的生活中,體驗到天主的愛,心中便想到天主,早晨和夜間,便行祈禱,和天主相契合。 一些獻身於基督的人,則心常和天主相接觸,他們或她們有一種默觀的祈禱,默觀的祈禱,不誦唸經文,只靜坐和天主相對,有些則在一切行動時,常想著為愛天主而工作。這些獻身於基督的人,只用心靈,而不用祈禱,默默和天主相結,乃有默禱密契生活,最高的密契生活,則是寧靜的祈禱,寧靜的祈禱由天主作主,天主招召一個人,讓他或她靜坐不動,使他或她的心靈靜靜對著天主,他或她的心靈動作都停止,只有愛不停。這種寧靜的密契,充滿快樂,但每天不能持久長的時間。
理气、心生与儒佛之辨──罗钦顺思想特质试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辛辨   Luo   shuen   View   The   理气之辨   and   of   Qin   Qi   心性之辨   Differentiation   道心人心之辨   Li  
描述: 在明代理學中,羅欽順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物,他與理學、心學和氣學都有較深的瓜葛,但又是三方都難以完全認可的人物。本文通過對羅欽順在理氣、心性與儒佛之中具體主張的分析,揭示出其對理學的繼承與轉向、對心學的抗辨與糾偏以及對氣學之開規模、定網維的作用,廾以此對其在明代理學中的地位與影響作了初步的衡定。
陈珦(元贇)的道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Xiang   Study   Yuan   老学   陈珦   Chen   Zi   The   柔道   无政   Judo   Zheng   of   Lao   禅宗  
描述: 浙江餘杭人陳珦在晚明畸儒朱之瑜(舜水)同期流寓東瀛,可惜葛榮晋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第四十四章〈陳元贇的實學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不重視他的道家哲學,衷爾钜的專書錄取他的老子注解而太少批評。較早的狀元楊慎同號升庵,對文藝與道教有共同興趣。元贇將湖北公安派美學傳進日本,引致日本插花藝術(花道)的「(袁)宏道流」。陳氏曾於嵩山少林習武,後來創造柔術教授三位日本高徒,造成柔道三派。傳授書法,茗理和陶藝以外,他結交晚輩日蓮宗(近似中國天臺宗)儈元政,酬唱編成《元元唱和集》。思想方面陳珦受泰州學派陶望齡感染而帶佛學色彩,但是像道家隱士批判儒家「不窮實理,還謗老子,逆子不知親。」(《老子經通常•虛用》)他容忍以佛解老而窮惡用儒解老,其詩融會《莊子》與禪學。元政尊稱他為「大唐賓」,京都宇治黃蘗山印行《陳元費研究》。王齊洲、王澤龍《湖北文學史》(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第三編(近古文學)宜以陳氏作尾聲,無奈它只提林語堂。
初唐赋的三教思想风貌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冈文科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Taoism   初唐赋   三教思想   风貌   Three   Systems   Fu   Thought   The       T'   Buddhism   of   Early     ang   Confucianism  
描述: 自從釋教在東漢時輸入以後,道教也隨而建立,於是世人結合先秦已有的儒教,號稱三教。三教成了中國傳統宗教的核心,領導思想界,成為中華思想主流。三教的發展,由相斥而相用,歷數百年,至初唐達到成熟的融合局面,並駕齊驅,同為知識份子所包容,成為知識份子文學創作的營養。作為文學精髓的賦,由漢而三國,而六朝,以至初唐,由古賦而俳賦乃欲扣律賦之門。初唐賦在賦史上成為由俳賦入律賦的關鍵,在賦史上地位重要,是文學史家不可忽視的階段。可是歷來鮮少有人對它作宏觀的考察。本文擬補漏填隙,對此賦史斷層進行縫綴,就賦的內容加以研究。文學是作家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歷史文化的結合;宗教則是生活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兩者互相滲透,關係密切。因此,文學的宗教思想,可經由作品所接受的宗教意識訊息解讀,還原出來。此次研究由初唐賦的宗教思想存在形態的分析入手,希望針對賦內容的解剖,突現其中的思想風貌以作為初唐賦研究的基石,提供文學與宗教的關係一個實際的證例。
佛国净土与中国神话:莫高窟285窟的窟顶画文化意涵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Tan   Zen   开明   Daoism   禅修   伏羲   计蒙   昙鸾   The   仙女乘鸾   女娲   净土   Tales   朱雀   Cultivation   经变   禺虢   礔电   鸟荻   Land   神话   Cave   Luan   第285窟   神仙   Gods   道教   飞廉   285th   Fairy   Pure  
描述: 莫高窟第285窟是北魏未開鑿的禪窟,在它的窟頂四披繪有中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和神獸,與代表印度佛國世界的摩尼珠寶和力士,組成一個中西神、靈共存的天宇。從藝術圖像來看;這是一種中西文化會通的現象,從佛教弘法的過程看,可發現它寓意深遠;一個外來的宗教進入一個擁有悠久文化的中國,必須融入其本土文化的事實。中國原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例如對圖騰的崇拜;敬天祀祖的傳統;崇拜宇宙自然的主宰;以及道教神仙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自楚王英到桓帝約一百年,始終是以黃老浮屠並稱,至魏晉雖已近五百年,民間信仰仍很難脫離道家追求延壽益算的觀念,直至魏晉西方淨土思想在中國流行,將佛法導向了;明信佛智,作諸功德,可以得到阿彌佛陀的接引,抵達西方淨土世界的信仰,得到很大的迴響。第285窟的開鑿正是屬於這個時期,我們從窟頂天宇的圖像,可看到中國人心目中的淨土世界,仍存在傳統的神靈和神仙,不僅讓我們看到中國中所認同的文化寓涵,也使我們更了解佛教在中國弘道與儒、道會通的過程。
比较王弼与程颐的"易"注及本体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Confucian's   Origin   Nothingness   Ce   明彖   Yang   Being   The   玄理易   Ming   Sage's   Moset   Wisdom   体用一源   and   Without   of   Hidden   Distinction   Nature   Ultimate   阴阳异质相求   儒理易   Same   Disparite   显微无间   Appearance   寂然至无   the   Yi   而无息   至动论   Daoist's   本静论   to   Duang   Belong   圣人之学   Yin  
描述: 本文試由釐清王弼、程頤之《易》學源流、注《易》特色;兩人在《易》學本體論上所採持的理解及詮釋立場;進行兩人相互間的對比,且予以評論,凸顯兩人《易》學本體論的特色。在王弼注《易》的方法與旨趣上,本文考察其家學淵源及其與荆州學派的經學學風。文中列舉王弼的《易》學著作,且針對其《周易略例》(王弼注《易》的綱領)七論中,最重要的 ,及言陰陽異質相求之互感情態的「明爻通變」予以闡明。王弼《易》學在易學史上的最大貢獻,莫過於在的言意之辨中,釐清了「象」與「意」的關係。他說明的「象」在表「意」上的功用及限制。他在注《易》所採取的理論模式上,則將儒理及玄理兼綜互補。而是在本體論上主採《老》學,在進德修業及立身處世上側重儒家義理。在注「復見天地之心」處謂:「寂然至無是其本矣。」「至無」係天地萬物之本體,反映了他所持貴無論的道家立場。他以無形無名及寂然大靜描述本體的體性。至於程頤(伊川)《易》學的淵源,主要承自王弼、胡瑗及王安石等三家的義理《易》學。在伊川《易》學的本體論立場上,他兼採王弼的言意之辨,華嚴四法界的理事圓融觀,返宗於《周易》生生之理。其的「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係其本體論的形式特徵。其本體論之義理涵義上乃歸宗《周易·乾卦》的剛健無息之生生動能上。甚至他在注時亦謂「(坤)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對他而言,坤具「柔健」之德。乾坤為《易》本體論的第一形上原理,伊川賦以健動不已的生生特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