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华古典哲学的宽恕之道
作者: 石朝颖   来源: 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古典哲学   宽恕思想   中华文化   宗教大同  
描述: 中华古典哲学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佛家(或所谓的儒释道)。而佛家尤以"禅宗"影响最深远…这三大思想主流,都开显出"宽恕"之道的精神。虽然其所开显的词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宽恕"精神,则是一贯的被揭示出来。古典的中华文化,能促进"宗教大同"的理想实现,本文将以儒、释、道三家的一些基本哲学文本,来探索这个"宽恕"之道的主题,希望能有利于今日宗教和平共处的理想。
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从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整合与会通说起
作者: 王邦雄   来源: 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道家思想   生命哲学   存在处境  
描述: 道家的意思,"生命"就是由"外天下、外物、外生",而"回到生命本身",这个就是生命哲学。人的生命之所以一直都凸显不出来,原因是我们通过"天下"、"物",或把生命定限在"形躯"的"生"。道家讲"天真",我们的真性情都在"天下"淹没,然后被"物" (外物、财物)取代,被物欲禁闭。"生",若指涉人的形体,我们的形气、物欲,所以"生命"本身透显不出来。"天下"把生命淹没了;"物",外物、财物,把生命取代了,流落在我们的形气、物欲中,所以"生命"本身出不来,因此活一百年,都没有把自己活出来。本文介绍生命哲学及人的存在处境、人的身份。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主体性吗?:试论儒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定位
作者: 袁保新   来源: 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后现代语境   儒学   中国哲学  
描述: 本文之作,基本上是从当代儒学诠释的分化着手,在参酌近年来大陆学界有关从“后现代”视域重新定位儒学的讨论之后,尝试针对儒学义理性格的归属,提出分析。全文分别从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一是儒学的特质是否可以从“主体性”这个概念来规定。另一则是在“后现代”一片反形上学的声浪中,检讨儒学是否还要维持“形上学”的身份。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在“主体性”概念的运用中,意义并不一致。有时牟先生是要藉“主体性”概念凸显儒家重生命实践的存在进路,有时则是为了要证成儒学的“自律道德性”,径自将主体性简化等同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