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还孔子一个公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纪论评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坏乐崩   北京故宫   孔子思想   战国时期   旧时王谢   阳虎   孔学   宋国   劫数难逃   唐宗宋祖  
描述: 古人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历史上,如果能有哪个家族的故居能够保留几十年,已属不易,如果能够保留数百年,可以说是奇迹,如果能够保留数千年,可以说是奇迹中的奇迹,孔府就是这样一个奇迹,此外,还有孔庙和孔氏家族的墓地孔林,合称三孔。这"三孔"的历史不知比北京故宫还要
尼山流韵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河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行山   始祖   孔氏家族   孔子思想   传统道德   历史   孔性   解决问题   输水管道   文革  
描述: 一溯本求源,孔氏家族之根在今山东曲阜。此地阙里有尼山,为其始祖孔子降生地。而《姓纂》则云孔子子孙以周朝宋闵公玄嘉之字孔父为姓,孔氏族谱题额日“尼山流脉”;迄今2500余年,不仅曲阜孔姓子孙繁茂,而且远徙浙赣鲁川苏鄂皖桂闽湘云贵冀晋陕甘青辽
论孔子及其后儒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分疏与转换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道德思想   兄友弟悌   孔子思想   “三纲”   后儒家   父子关系   父为子纲   夫妻关系   父慈子孝   家庭伦理思想  
描述: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其家庭伦理思想历经各代后儒的歪曲与推衍,偏离了孔子思想的本真,从“夫妇有别”到“夫为妻纲”;从“父慈子孝”到“父为子纲”;从“兄友弟悌”到“君为臣纲”,最终成为纳入封建网络中的残酷的僵死的封建教条
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子思想的再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规范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思想   再诠释   伦理政治   内在关涉   政治伦理化   文化研究   仁与礼   政治秩序  
描述: 关于孔子思想的主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认为,只有在伦理与政治的关联性角度为其思想定位,才可以期望对其思想进行清晰解读。为此,本文强调从三个层面分析孔子思想。其一是对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孔子运思进行同情理解,指出其是在伦理与政治的相关线索上去求解上古政治史秘密的;其二,通过历史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孔子以仁礼结构理智地确立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系,为后儒“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奠定基调;其三,以时代状况为伦理政治理论确定任务指向,一者对如何治理混乱时局发表意见,二者对如何追求理想政治加以表达,从而确立了伦理政治理论面向实际政治生活时的双重解释任务。
《论语》真相与有关名著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思想   名著   论语   孔子思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孔子哲学   具体分析   孟子   儒家   君子  
描述: 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师。要认识孔子思想的真面目,首先必须注意到下列几个问题,根据原始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孔子的仁以礼为实《论语》记载:孔子的第一个高足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只要视、听、言、动全身合礼便是仁了(《颜渊》)。这显然是问仁答礼,以礼为仁的。所以后儒如王夫之据此断定地说:礼者,仁之实也。戴震从反面来说:礼失而仁亦未为得。 第二、孔子的仁以孝为本《论语》记载: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学而》)有子在《说苑·建本篇》、《后汉书·延笃传》均作孔子或圣人。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笃于亲即孝于父母,厚于父母。这也是论孝与仁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孔子强调君子不弛(怠缓)其亲(《为政》)。反之,弛其亲,非君子也。所以墨子主张兼爱便是小人。孔子强调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反之,非其亲而祭之,便如《孝经》所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他人之亲死后也不许兼祭他,何况他人之亲生前而可兼爱他么?孔子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隐是隐讳。反之,不为父隐是不孝,不为子隐是不慈。孔子是主张宗法人治而反对法治的。第三、孔子的仁与大忠相等《论语》记载:孔子称殷的三个大忠臣为三仁(《微子》)。可知一般忠臣还不够称为仁,必须像殷的三个大忠臣才可等同于仁。第四、在孔子心目中,礼高于仁何以见得?《论语》记载:孔子评价管仲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