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略论晚唐蒋氏史学世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良史   蒋乂   两《唐书》   实录   史学世家  
描述: 中国古代史学有悠久的家学传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史学世家。在近三百年的唐代历史上,史学世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史学现象。晚唐义兴蒋氏史学世家具有学兼“儒史”的家学传统,三世踵修国史、实录,被誉为“蒋氏日历”。在学术特征上,蒋氏史学世家以其谙于典故的学风,颇具特色的历史评论,以及通识而深于议政的经世精神,享誉于世,“时推良史”,成为晚唐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庐山慧远与《丧服经》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慧远   儒佛兼宗   丧服经   儒释调和   佛教“中国化”  
描述: 魏晋以来,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儒家礼学复兴,南方《丧服》之学独盛。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期间,也曾讲习《丧服经》,并培养出像雷次宗这样的“通经”硕儒。这一方面是中国佛教学者学术上儒佛兼宗、思想上儒释调和的结果。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佛教对“礼”的依附与调和,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既是慧远自身所秉承的正统史观使然,也和他笃信“神不灭说”及深受《毗昙》学“法性实有”教义的影响有关。这种“神不灭”的本体论思想,实际上是小乘犊子部“胜义我”学说与魏晋玄学相似本体论及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杂糅的产物。由慧远所开创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就佛教自身而言,在与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系列碰撞与融合中,而日趋民族化、本土化。
全真道与儒释墨浅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全真道   儒学  
描述: 全真道作为金、元道教中一个新兴的教派,广采诸家思想学说之长,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引起上层当权者的重视,又有广大社会下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其创立后得以迅速发展。金世宗、章宗时,已经在中国北方有很大的影响,“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朝统一后,全真道传至江南,其鼎盛又超过金代。汲取儒释墨的思想精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全真道得以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论唐宋间“四书”升格为儒经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解释   升格   核心话题  
描述: 唐宋之间 ,“四书”取代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法定的儒家经典。本文认为四书升格是唐宋经济发展、思想流变的必然 ;四书以其自身的特点而具备了升格的可能。另外 ,唐宋诸大儒对四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 ,超越了唐代释老的心性本体论 ,将“佛性”或“道性”还原为人性 ,并将性与天道相沟通 ,将天道与伦理相沟通 ,把学术的核心话题从“佛性”、“道性”转换为“天理” ,最终他们实现了整个学术的转换。这种学术转换是在对“四书”精心解释下完成的 ,新的学术理论的确立 ,使得它所依傍的文本也广泛地被接受 ,“四书”升格为儒经得以实现
从无为而治到儒法兼综——文景时期地方吏治的历史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革新   文景时期   社会变迁   历史考察   无为而治   儒法兼综   地方吏治  
描述: 本文以地方吏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为切入点,兼及中央政治的变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文景时期地方吏治的演化,作了系统考察.认为在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方针的指导下,地方吏治宽松,虽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治空间,但是也加重了汉初本就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坐大的诸侯王国、富裕的工商阶层与权行乡曲的游侠势力交叠在一起,使得汉廷的地方统治秩序日趋紊乱,地方吏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日益茁壮成长,他们中的儒法兼综之辈,面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文景时期提出了政治革新的要求,并受到了一直在谋求皇权扩张的皇帝积极而有力的支持."孝文本好刑名,"反映的正是皇权试图扩张的实质.两者的努力在根本上改变了此前的地方统治格局.这次变革影响深远,后世循吏与酷吏兼用的吏治风格即肇端于文景时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历史上,文景时期有其特别重要的一面.
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义解: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解   中庸   不二   存在   中道   圆融   双运  
描述: “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是以“在”与“在者”的分别来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性、命、阴阳、五行、生生、易、仁、义、理、心等诸多范畴,内含着的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此诸名相与范畴表达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中的“存在”的意义,即:“道”之为“道”的“存在”,“生生之为易”,“生生不已”之为“存在”,血缘亲情之“孝悌”为基础的礼制、仁德之天人合一之道——中国思想文化学术作为政治依附的“存在”.对于如此的“存在”的意义,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采取的是以消弭“分别”而取“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的把握方式,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思想、文化乃至学术.诸如儒家之中庸、道家之自然中道、佛教之智悲及胜义与世俗二谛双运等.如此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等名相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遗传密码,解析其义,有助于明确中国思想文化作为哲学思考、把握“存在”问题的特质.
论司马谈由道而儒的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论六家要指》   《易》   受命改制   春秋公羊学   司马谈   《易传》   思想转变   窦太后   孔子作《春秋》  
描述: 论司马谈由道而儒的转变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司马谈为西汉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这是两千年来学者们的一致看法。认真研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并考察司马谈在元光以后的行事,我认为司马谈在后期完成了由道而儒的思想转变.讲清这一转变,对理解...
一体圆融,和合无碍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谱》   中和   知行工夫本体   动静  
描述: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工夫修养进路上都存有“二分”预设,或“格物穷理”、“涵养省察”,或“致良知”、“知行合一”,人的道德主体性、自觉能动性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必要性未能从深根宁极处实现圆融统合。明末大儒刘蕺山所撰的《人谱》创构了“即~即~”哲学思维,打破了先儒工夫进路的“二分”预设。《人谱》中所开显的“即存养即省察,动静一几”、“即隐微即显发,中和一性”、“即知即改,知行一体”、“即本体即工夫,工夫与本体合一”的工夫哲学,绝非空言玄谈,而是落实于“主体自我”的道德践行,在人心“本心”的提挈下,达致人与自我的和合圆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先儒工夫论的弊病。
一体圆融,和合无碍——高蕺山《人谱》工夫哲学探[臣责]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谱》   中和   工夫本体   知行   动静  
描述: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工夫修养进路上都存有“二分”预设,或“格物穷理”、“涵养省察”,或“致良知”、“知行合一”,人的道德主体性、自觉能动性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必要性未能从深根宁极处实现圆融统合。明末大儒刘蕺山所撰的《人谱》创构了“即~即~”哲学思维,打破了先儒工夫进路的“二分”预设。《人谱》中所开显的“即存养即省察,动静一几”、“即隐微即显发,中和一性”、“即知即改,知行一体”、“印本体即工夫,工夫与本体合一”的工夫哲学,绝非空言玄谈,而是落实于“主体自我”的道德践行,在人心“本心”的提挈下,达致人与自我的和合圆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先儒工夫论的弊病。
探古今之通玄 阐儒释之会融──《佛学与现代新儒家》评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现代新儒家   中国佛学   儒释   宗教观   资产阶级民主   儒佛交融   宗教精神   圆融精神   近现代化  
描述: 探古今之通玄 阐儒释之会融──《佛学与现代新儒家》评介李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李锦全两教授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之一《佛学与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卢升法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和佛教哲学...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