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意识经验到道德良知-儒佛观点的初步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验   佛教   道德   良知   意识   儒家  
描述: 本文初步思考意识与良知间的关系,除前言和结语,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儒家以「仁」、「良知」等为主要的思想中心,而「仁」、「良知」之所以成立,感觉知觉经验是其中的关键,因有所感、有所不忍而有仁心义行的道德行为。其次,就佛教的观点来说,苦痛是经验界的事实,佛教之「苦谛」概念已然预设意识经验必然存在,而也因为苦的感知,才易有道德意识的生起,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暨心识品质直接关乎「业」的轮回或解脱,显示心理和伦理间紧密相关。最後,本文指出意识经验赋予道德意义,意识与良知密不可分,此从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及十七世纪前之英文,不分意识与良心之字词使用可知;可知道德善恶或正误等命题的判定,应关乎苦乐经验之实存预设。如此,现今主流学界的意识研究,在科学进路下强势主导,重视知觉经验的生理面而忽略伦理面,当有一定的反思空间。
澄观《华严经疏钞》与易学之交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澄观   《周易正义》   借用   《周易》   《华严经疏钞》  
描述: ,散落於各品,并不集中,经笔者之统计发现,引用外典次数最多者为儒家之《周易》,兹分为三种类型来讨论:(1)借用《周易》,阐明华严教理;(2)将《周易》视为外道;(3)以《周易》来解释词义。其中第一类,例句
宗教对话的生态转向:从儒耶对话到耶佛对话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態   基督宗教   佛教   儒家  
描述: 宗教對話近年出現了一種生態轉向的趨勢。本文將分析在漢語世界中出現的基督宗教與儒家對話的生態轉向,並嘗試以此展望基督宗教與佛教對話的生態轉向。本文先梳理當代基督宗教的生態神學論述中的不同思路,從而指出塞瞥宗教的生態神學不單具有多樣性,更潛存與不同宗教展開多邊對話的可能性。然後再分析在當代的儒耶對話之生態轉向,嘗試指出其切入點、所預設之條件、正面貢獻及現有之限制。以此作為參考,本文最後除初步地展望耶佛對話的生態轉向的可能性、可欲性與發展潛力外,更嘗試進一步提出對宗教對話的一些反思。
李贽的生死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佛教   三教合一   生死之学   儒学  
描述: 因為環境困頓與人事離別的緣故,李贄從四十歲開始接觸儒釋道。這種接觸,不同於之前為科舉、為士人的求學心態,而是李贄藉此希望明瞭生死,尋求生命的解釋,他稱之為「學道」或「求道」。一方面,他企圖說明生死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可以為此解脫生死。畢竟就李贄看來,人生充滿了苦難,俗事塵網,淪肌浹髓,導致他講生死,著重的是生之苦,而不只是死之悲。所以他傷生,所以他感嘆有身則有患,為了要脫離這種困境,他參佛、學儒、論道。可以這麼說,對他而言,探索三教是立基於生存的感受,他念茲在茲的,都是對生死之學的關懷。那麼,他究竟如何在三教中探求「自家性命下落」?在這層意義之下,他最後的死亡,又該怎麼樣看待?如何解釋?本文的研究,即是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
一贯道对儒家思想的推广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一贯道   儒家思想   道化家庭   天书训文   儒教  
描述: 以一貫道在台灣六十多年的發展來看,致力於推廣儒家思想的教化,已愈來愈明顯。就歷史的發展而言,清光緒年間,一貫道的十五代祖王覺一,是教義儒家化的奠基者。十八代祖張天然,則是一貫道儒教化的建構者。然而,一貫道推行儒家思想的宏展期,要算是在台灣這六十多年來的發展了。 戰後一貫道由大陸傳來台灣,能成功的在地化,並走向全球化的發展,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應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主要有兩項:「儒學的生活化」與「儒學的神聖化」。在現代社會中,一貫道要如何將儒家思想生活化,主要是一貫道能巧妙的將儒學融入宗教的內涵,再透過信仰的實踐,達到儒家思想生活化的展現。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將儒學建立在「家庭」的基礎上,實踐《大學》篇講的「修身齊家」,一貫道中謂之「道化家庭」。 其次,一貫道在推行儒家思想上,成功透過開沙借竅的方式,將儒學賦予神聖的內涵,達到強化信徒實踐儒學的效果,並以此建立起信徒的信心,賦予一貫道神聖化的內涵。這方面將以借竅開沙留下來數以萬計的天書訓文,作為研究探討的主要材料。
魏晋六朝佛教忏悔的实践与义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忏仪   般若空慧   缘起性空   自性成佛   誓愿力   菩萨戒   忏悔   涅盘佛性  
描述: 本文先從佛教史的發展論魏晉六朝高僧大德們的懺悔實踐是相互連貫又各顯春秋的,再據高僧大德們的懺悔實踐析出八點懺悔義蘊。 漢魏間的懺悔實踐,雜糅著儒、道的思想與儀式,但高僧大德多堅定佛教懺悔思想立場,本質上不致於異化;兩晉間的懺悔實踐,漸漸脫離道教儀式的影子,融合了大乘菩薩心戒、般若空慧與儒家的孝道倫理;劉宋時的懺悔實踐,進一步與自性成佛、念佛三昧等禪法結合;南齊是中國懺悔法門的初製期;蕭梁是大篇幅懺悔法門的圓融合成期;陳代承先啟後,以此而開顯隋、唐禮懺法的大格局。 魏晉六朝高僧大德們的實踐性懺悔義蘊,兼有唯識圓智、般若空慧、涅槃 佛性,有顯有密,有禪觀有念佛,有懺儀有教義,上承佛陀身教又不執著於佛陀言教,續契大乘佛教諸佛如來菩薩的大士心行、大菩提誓願力、大智慧悲心又不執於戒律條規的清淨思想,同時踐行小乘、大乘佛教各種莊嚴的懺悔儀軌又可不執著於形式儀節,與中國傳統思想、社會人心密切相融而為創造性的生命實踐。
唐人小说所反映之魂魄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梦境   魂魄   唐代   志怪小说   民间信仰  
描述: ,儒释道三教对魂魄的解释皆有不同,然经六朝的销融,入唐後魂魄观趋於固定,且为三教所承认。唐人仍援用传统的概念,依气化理论将魂魄二分阴阳,又对照着现实生活予以诠解。1、魂为个人主要意识,梦境意谓魂游於外
「心性之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儒、道、佛义下的「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場域     意識   道德       空無   治療   心性  
描述: 本論文旨在闡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義理,試圖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開運用,因之而豁顯其相關的意義治療學思維。 首先,筆者闡述撰寫《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的因緣,並藉此表達對於教育學、心理學之追求本土化的意願。之後,本文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倫、仁義爲教、道德創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貴德、慈檢虛靜、自然無爲」,佛家之所重在「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 進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著重人倫教化的落實,並開啟開主體的自覺性,是「我,就在這裡」;道家重在「慈」,開啟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場域的和諧性,是「我,歸返天地」;佛教重在「悲」,深化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意識的透明性,是「我,當下空無」。 之後,本文對於心性之學所可能展開的心靈意識之詮釋做了大略之釐清,並因而對於「道、德、理、性、氣、情」及「志、意、心、念、識、欲」等做了話語的轉化,試圖呼籲本土心理學的輔導學之可能。
试论《石音夫醒迷功过格》对儒释道三教的看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过格   佛教   道教   善书   理学   黄黑豆  
描述: 《功過格》旨在將人所行的善與惡,分別記載而加以計數,因此常分為「功格」與「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是檢記功過這類書之最早者。而《石音夫醒迷功過格》雖以「功過格」為書名,但卻和一般的功過格大不相同,沒有「功」條「過」條的表列方式及計數法,全書以小說的方式來書寫,反而略似宣講的寶卷。 《石音夫醒迷功過格》是一本以道教感應思想和宋明理學相結合的勸善書,書中對「持齋」、「戒殺」及「誦經唸佛」等看法,與一般的勸善書不同。且其不以「出家」、「出世」為依歸,反而勸人由「在家」與「入世」做起,鼓勵從儒家的孝悌忠信等倫常著手,努力造福人群社會。其亦不主張剃髮出家、拜佛誦經過一生,也反對內外丹藥的燒煉鉛汞。修道即在實踐服侍父母、奉獻社會、有益於人民等倫常、道德,和宋明理學的內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法相近。只是理學僅在行人事,不涉及神仙,而《石音夫醒迷功過格》則認為盡人事即是修仙之方,神仙 即由此而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