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的内在亲证价值建构思想
作者: 冷成金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建构   孔子   《论语》   内在亲证   儒家  
描述: 人的动物性的生本能是人要“活着”的生物性基础,人要“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的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内在亲证,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价值建构的原初动力。来源于历史实践的人类总体意识是价值建构的依据,人的自证是价值建构的形式,悲剧意识的兴起是价值建构的净化和保障机制。这种价值建构思想可以在最彻底的意义上彰显中国文化的历史合理性。
“东亚儒学”的视野及其方法论问题
作者: 黄俊杰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亚儒学     朝鲜   中国   日本   儒家共同体  
描述: "东亚儒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强调在东亚宏观与比较的视域中,考察儒学之发展,因此,"东亚儒学"虽然包括各国儒学之"殊性",但更具有"共性"。"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之中,形成"儒家共同体"(Confuciandom)。基于此种认识,关于"东亚儒学"的研究可以使儒学研究挣脱东亚各国民族主义的牢笼,将历史的负担转化为未来的文化资源,而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弘扬儒学之核心价值,奠定新时代人文精神基础。由此,所谓"东亚儒学"研究,不宜将中国儒学当作是最高而唯一的标准模式,用来检核日、韩各国儒学的发展,而应经
忠义之气:张齐贤对宋初儒学政治文化的构建及其政治实践
作者: 范立舟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义   政治实践   张齐贤   北宋   儒学  
描述: 宋初倡导“名节”的思想在张齐贤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贯彻。他宣讲的“忠义”观念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规范意识。“忠义”作为一种思想规范对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着约束力,成为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共同的心理定式,使之由过去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北宋立国之后,“忠义”作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政治道德的主体形态,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张齐贤的政治治理思想,体现在地方治理和对外谋略两个方面,而在此两个方面他都践履了自己所倡行的“忠义”理念。
19世纪以来“儒学日本化”问题史考察:8168-1945
作者: 吴震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化   近代超克   日本化   儒教   儒学  
描述: 儒学东传,经过一番“日本化”改造而融入日本文化传统当中,从而形成日本的儒学(儒教)。回溯历史,这项改造工程大致从17世纪初江户时代就已全面启动,这是当今学界的一般通识。然而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的近代日本,儒学遭遇了“日本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夹击,它被作为“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的代表,被化作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国民道德论”,被用来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以为由此便可抵御西方精神污染,进而实现“近代超克”直至“解放亚洲”,在此令人难忘而又记忆模糊的特殊年代,儒教遭遇了“再日
19世纪以来“儒学日本化”问题史考察:1868—1945
作者: 吴震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化   近代超克   日本化   儒教   儒学  
描述: 儒学东传,经过一番“日本化”改造而融入日本文化传统当中,从而形成日本的儒学(儒教)。回溯历史,这项改造工程大致从17世纪初江户时代就已全面启动,这是当今学界的一般通识。然而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的近代日本,儒学遭遇了“日本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夹击,它被作为“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的代表,被化作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国民道德论”,被用来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以为由此便可抵御西方精神污染,进而实现“近代超克”直至“解放亚洲”,在此令人难忘而又记忆模糊的特殊年代,儒教遭遇了“再日
章太炎的荀学研究与近代法家的复兴——从晚清“孟、荀之争”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学   晚清治理   章太炎   法家   儒家  
描述: 法家在近代的复兴,除了时代的召唤之外,还存在着发生在儒家内部长时期的学术史的准备。从章太炎的荀学研究入手,观察从清代中期不断壮大的礼学思想及其在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变形,可以发现,章太炎在重新梳理法家人物谱系的基础上试图进行新的儒法互动。章氏将"法"的概念回溯至《周礼》,法家由此超越了自汉代以降的单纯工具论的层面。在西方现代学术思想以及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原始礼法的汇流中,儒、法关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是晚清政治治理的基本课题,而在章太炎的思路中可以见出,道德建设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老政治   儒家社会   《新语》   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  
描述: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儒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儒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儒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儒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儒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儒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儒道并治。
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的策略:叶适的一个检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检讨   叶适   宋儒   儒佛关系  
描述: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境界与觉解——冯友兰境界与觉悟理论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我   境界   冯友兰   觉解   共相  
描述: 一般认为,冯友兰将理学概念转变为逻辑概念,超越但不内在了。但是冯友兰的目标在于对"宇宙""大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但是对宇宙、大全把握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性理"的确认,这两者互为表里。其目的在于通过"共相"抽象、超象的认识,超越个体对感性存在的执著,使人获得对自身在社会及宇宙中的确证,这个过程本身必然也必须内蕴道德直觉对形上学的参与。冯友兰将人的觉悟归结到灵明知觉的发展,他的问题在于"灵明知觉"本身有强烈的认识心的色彩,但是他在对"大我"的追寻与确证中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前述认识,实际肯认了道德自我的发展进程,但是他的根本进路既不纯粹是程朱式也不是陆王式,而是借助西学成为儒释道的混合体,在"成相"和"扫相"的矛盾中使人既看到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又看到观念认识及其超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修养的一种路向。
新儒学理论系统的建构——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及相关问题检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义   新儒家   两层存有论   牟宗三   存有的连续观  
描述: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承上转下,在理论上表现特别突出。他将康德三大批判消融于中国传统儒道佛中,经由体系性的建构,成就了规模宏伟的“两层存有论”。其最大意义在于跨过了“逆格义”的限制,开启了活生生的觉知与思考。牟宗三的理论在根本上与“存有的连续观”的华人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对立于西方的“存有的断裂观”,进而表现在中西“象在形先”与“形在象先”的分野。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