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现代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内圣外王”的儒经到“返本开新”的事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圣外王   返本开新   事功思想  
描述: 儒家经学对中国文化谱系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传统儒学走向了衰败,这是因为它局限于对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义理的探寻,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现代新儒家充分的考虑到这个不足,在反思前人的基础上,对"内圣外王"又有新的传承和发展,主张"返本开新",在以儒经为本体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和科学,提倡内圣与外王相结合的事功思想,即用儒经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助力。但同时我们又不可小觑过多强调事功思想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趋利避害,把握好应用的尺度,使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乃至对世界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宋瓷中的佛道儒一体的时空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瓷   时空意识   理学  
描述: 艺术与宇宙万物一样都不能离开时空独立存在,因此分析艺术的时空意识是探得艺术特殊精神和个性的有效途径。宋代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艺术时空呈现出与唐代迥然的风格,而瓷器作为宋代艺术的代表,自然成为了这个时代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进而为儒\退而为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境界   为道   儒家思想   轴心时代   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   现实生活   和谐理想  
描述: 和儒家的伦理之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 一、孔子的思想底色及儒家的精神境况 1 孔子的思想底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规范、秩序、等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儒释道文化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文化   文化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画家   中国画艺术   儒释道文化   超凡脱俗   伦理道德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道两家文化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在这三家文化交织共存中,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以及对待事物的认识方法.历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思维也深受这三家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导向不断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及演变,由此而产生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中国画艺术.
浅谈三教合一的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    
描述: 三教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而关于三教合一的讨论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国的三教能够合一,是因为三教与其他国外宗教有不同点。而且中国的三教在社会、政治、教义等方面有着能够合一的基础。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及其摹本赏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水陆画   水陆法会   明代   佛事活动   佛教寺院   摹本  
描述: 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所邀请的对象的画像,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宇宙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而水陆画的使用场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是寺庙中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这种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南朝,复行于唐。及至宋代,水陆法会成为朝廷在战争结束后追奠阵亡士兵、死难民众,安抚民心、祈求太平的法会。此后直至元、明、清几代,水陆法会更加盛行,水陆法会中必不可少的水陆画在数量和模式上也渐成一定之规。水陆画内容丰富,包括佛、道、儒、民间诸神,还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尘、地狱鬼卒、神话传说以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鱼虫花木等等,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经济、文化、民俗、地理都具有重要价值。水陆画在艺术上也取得很高成就,描绘者不乏高手,唐朝僖宗中和年间,画家张南本就为成都宝历寺绘制了120幅水陆画,可惜年代久远,今已失传。从现存的水陆画看,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技法上大多用工笔重彩画法,勾勒渲染细致入微,人物造型线条流畅,神形兼备。画面色彩鲜亮,层次疏密得当。水陆画与敦煌壁画有传承渊源,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敦煌壁画”。
从《庄子·内篇》的孔子形象看庄子的焦虑情结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愚人”孔子   《庄子·内篇》   “圣人”孔子   “学人”孔子   焦虑情结  
描述: 《庄子》内篇中孔子形象多变。其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圣人”孔子思想的欣赏,对“愚人”孔子抗争命运的同情,以及在“学人”孔子的描述中表现出的尊“道”抑“儒”的倾向。无论是对哪一种孔子的塑造,都无不显露出庄子内心深处深深的焦虑情结。
先秦时期乐舞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乐舞   孔子   庄子  
描述: “礼乐”是儒家的乐舞观,在先秦时期“礼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子的“非乐”思想,则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乐舞的价值和意义;而道家所主张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从根本上否定乐舞存在的意义。文章从儒、墨、道三家的乐舞观进行分析,总结先秦时期主要的乐舞思想,探求我国早期的乐舞发展。
从汪道昆的著作看明代中后期士人阶层商业观的浮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汪道昆   明代   商人意识  
描述: 儒家是一个强调入世的流派,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到唐代韩愈再到宋代群儒奋起,儒学进入"新儒学"时期,在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士人阶层中的某些人对商人的看法逐渐发生转变,有的士人甚至走上了从商的道路,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集团中的商人意识形态明显浮现。文章通过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汪道昆及其留世著作来看明朝中后期士人阶层中商人意识形态的浮现。
经堂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堂教育   伊斯兰教文化   课程设置   相结合   中国穆斯林   培养   相适应   清真寺   伊斯兰文化   健康发展  
描述: 一、经堂教育内涵及目标 在明朝末年时期,陕西人胡登洲(1522年—1597年)在家中开学教授《古兰经》,招收经生培养经师。由于穆斯林学子前来求学者较多,后来演变成了在清真寺内进行教学,符合我国穆斯林实际需求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也叫寺院教育,是指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办学,招收穆斯林子弟,延聘阿訇(经堂教育的教师)讲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普及宗教知识和培养教职人员的一种教育制度①。 伊斯兰教教“育以宙为书本,以社会为学校,以综合教育为内容②”,以培养“代治者”(代治者是指培养代替安拉统治现实生活的使者)为目标。经堂教育不仅要向经生传授宗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伊斯兰文化培养出来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间的修士”,其人生目标是:“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这个世界,建设好这个世界”③。所以伊斯兰教教育的目标,概言之就是培养代安拉管理和建设这个世界的人才。 明末清初时期,张中、马注、刘智、马联元等大批汉文译著大师,以促进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为宗旨而开展的“用儒文传西学”、“以儒诠经”④的翻译、诠释活动,促进伊斯兰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传播,使经堂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