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刘邦发现文化的亮光之后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文(上半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量级   《汉书》   叔孙通   刘邦   文化人物   读书人   皇帝   老百姓  
描述: 刘邦是率性而为的皇帝,不待见读书人,甚至见到儒生的穿戴都烦。起兵“闹革命”之初,有儒生上门投附,要么避而不见,“通儒服(叔孙通,汉初大儒),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楚地老百姓服式)。汉王喜”。要么直接出手把冠帽摘下来当尿壶,“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汉书》记载这些细节,用笔不忌皇帝讳,用心却大器深远,就是这么一位性格不羁的领袖,身边却吸引团结着多位重量级文化人物。汉定天下
圣贤 以儒学拜相封候第一人公孙弘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枣庄市   《汉书》   《日知录》   公孙弘   薛城区   第一人   儒学  
描述: 撰文/刘德增 《史记-公孙弘传》:“公孙弘,菑川薛人也。”查《史记》、《汉书》,鲁国有薛县(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孟尝君食封之地,而菑川国无“薛”。顾炎武于《日知录》特作《史记蓄川国薛县之误》一文考辨之。今山东淄川南一公里处有孙庄,传为公孙弘故里;淄川东南7公里龙口庄东北,有公孙弘墓,附近有“平津桥”。 公孙弘约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从“公孙”一姓推测,公孙弘祖上应为齐国公族之后。但是,到公孙弘这一代,已是一贫如洗。生母去世,父亲续娶,公孙弘孝事之。当公孙弘成人时,君临天下的是汉文帝。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公孙弘研习律令,成为一名狱吏。一次触犯法禁,被免官,无以为生,只得替人在海边牧猪,但他不甘心终老于多里。后来,他听说胡毋生告老还家,遂扔掉牧猪的木棍,追随胡毋生学习《公羊传》。胡毋生,字子都,是研究《公养春秋》的宗师,景帝时为博士,年老还家,传授《公羊传》。公孙弘虽已年过40岁,但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菑川一带著名的儒学家。 公孙弘著有《公孙子》,《汉书·艺文志》列在儒家类,但《西京杂记》卷三《公孙子》却说:“公孙弘著《公孙子》,言刑名事,亦谓字值千金。”《西京杂记》所记人事多为《史记》、《汉书》阙载,虽不乏传说,但也有—定根据。《公孙子》列在刑名类比列儒家类更贴近公孙弘的思想实际。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他60岁那年,碰上武帝一朝第一件大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被举之人,有儒士,也有法家、纵横家人物。当时,治国方针依曰是黄老无为,武帝祖母窦太后是这个方针的监护人。贤良方正们中的一些人提出了与黄老无为不同的治国方针,丞相卫绾奏劾他们乱国政,奏请将他们罢归。武帝迫于窦太后的权威,罢归了一些人。但公孙弘被留用,拜为博士。 不久,公孙弘奉诏出使匈奴,回来复命,武帝觉得他有些事办得不力,说他无能。公孙弘遂托病辞官回家。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至此,武帝始亲豫万机,独断国政。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位年轻的天子不时陷入深思之中。最后,他决定按先帝的做法,请教于贤良文学。 应征参加对策的贤良文学很多,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董伸舒,是其中之一。在汉武帝与董伸舒之间,有一段被后世传为美谈的三问三答。武帝被董仲舒的高谈阔论说服了,终于下定决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独尊的儒学实乃儒学中的齐学。“齐学”是儒学传入齐地后受齐文化的影响、同化而产生的一种地域变体。 儒学是鲁文化的产物。儒学一旦越出鲁文化区而传入另一个文化区,便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同化而发生变异,形成一个个特色各异的儒学地域变体。儒学传入齐地,即受到齐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异,形成独居特色的“齐学”。 齐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崇尚权变。“齐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带有浓厚的神秘性。“齐学”这种崇尚权变、多神秘性的特征与“正宗儒学”相去甚远。但是,“齐学”适合武帝的口味。 齐学最重要的经典是《公羊传》。《汉书·艺文志》谓《公羊传》为齐人公羊高所撰,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引戴弘《序》说,公羊高是子夏的学生。 不过,武帝并非一味地崇奉儒学,在他的治国思想中,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对那些“醇儒”,武帝是看不起的。武帝以后,外儒内法被尊奉为“汉家制度”。这是—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德以扬善,刑以惩恶,德、刑并用,二者不可偏废。 公孙弘曾追随胡毋生学习《公羊传》,他做过狱吏,熟悉刑名之事。《公羊传》走红外儒内法成为治国方式,为他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对策。淄川又推荐了公孙弘。他辞谢说前已举荐过,皇上认为他无能,请另选他人。但地方官认为他的学问最大,仍坚持推荐他去。此时的公孙弘穷困潦倒,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好友邹长倩脱下身上衣裳、冠履送给他,勉励他好自为之。对策的有百余人,太常评判对策优劣,把公孙弘列在末等。武帝亲览对策,对公孙弘的对策格外欣赏,擢为第一,复拜为博士。 至此,公孙弘虽为武帝赏识,然尚未受重用。博士在西汉秩比六百石,官品不高,且公孙弘以前便做过此官,这次仅是官复原职而已。对策授官,博士是比较低的。严助对策,官拜中大夫,秩比二千石:董仲舒对策,官拜江都相,秩二千石,都比公孙弘高得多。但不久,公孙弘便走红了。不过,那并非完全靠他的学问,靠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史记·平津侯列传》记日: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 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 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颜师古注:“缘饰者,譬之如衣,加纯缘者。”公孙弘虽然拜在胡毋生门下,学过《公羊春秋》,俨然一个儒者,《汉书·儒林传》曾提到过他,但他骨子里还像个狱吏。 公孙弘是个地道的外儒内法的人物。 公孙弘越来越为武帝所赞赏,不久即任命他为左内史。左内史掌治京城西北部,秩中二千石,与主爵中尉、右内史合称“三辅”,有资格参与朝议。汉代惯例,郡国守相治绩优异的,方能守三辅长官。此后,公孙弘青云直上,第四年升为御史大夫。过了二年,武帝又拜他为丞相。 在此以前,丞相必以列侯为之,没有侯爵而位至丞相者,公孙弘是第一人。为此,武帝特地颁布一道诏令,诏以高成县(今河北盐山东南)平津乡650户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十一月,武帝罢免薛泽,拜公孙弘为相。此前,公孙弘虽已官至御史大夫,但无封爵。拜相之后,武帝即颁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 先拜相再封侯,公孙弘为汉代第_人。 公孙弘虽然位极人臣,跻身贵族行列,但与先前那批丞相大不一样,言行颇为谨慎、谦逊,恪守职责。 《西京杂记》卷四《三馆待宾》说公孙弘开三馆以待宾客:一日“钦贤馆”,用来接待最有贤德、能够辅佐君主的人。二日“翘材馆”,用来接待最有才华、能够胜任二千石官职的人。三日“接士馆”,用来接待有一技之长、能够担当某方面事务的人。 当时,社会风气奢侈,公孙弘厉行节俭,以为天下先。 《西京杂记》卷二《公孙弘粟饭布被》,记载了一个故事: 公孙弘做了丞相,故人高贺为门下客。公孙弘给他吃糙米饭,盖布缝的被子。离贺不满,到处对人说,老朋友发了大财当了大官又有什么用?糙米饭、布被子,我家也有。公孙弘听了,面露愧色。高贺又对人说,公孙弘里面穿着华贵的衣服,外面套上一件粗麻布衣;在家里偷偷地大吃大喝,表面上却只做一个某。于是,朝野怀疑公孙弘虚诈不情。公孙弘感慨地说:“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公孙弘粟饭布被》可能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公孙弘身为丞相,吃糙米饭、盖布被的确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汲黯曾当着武帝之面指斥公孙弘此举乃虚诈不情。 公孙弘始终有一种“无功而封”的自卑心理。他做丞相第三年上,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公孙弘抱病家中,觉得二王谋反,是自己没有尽到丞相的职责,理顺君臣关系,死有余辜,遂上疏谢罪,那副胆战心惊的样子,溢于言表。 武帝待公孙弘也不像对元勋功臣及其后裔那么礼敬,接见他时连帽子都不戴,很是随便。 公孙弘为相4年,终于相位,年80岁。
中唐儒“道”复兴与史学观念的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史学发展   《汉书》   全唐文   史学观念   纪传体   褒贬义   史学思潮   萧颖士   《春秋》  
描述: 中唐儒“道”复兴与史学观念的转变
文天祥联战群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观者   白鹭洲   双关语   《汉书》   灵昆镇   庄子   知书达礼   珠联璧合   文天祥   《列女传》  
描述: 文天祥联战群儒
道家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贞观政要   道家   《汉书》   中国历史   治国思想   《老子想尔注》   《资治通鉴》   《道德经》   《太平经合校》  
描述: 道家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郑正王兴平自古以来儒释道并称三教,影响着中国的各个方面。其中佛教系从印度传人,儒道两教是“国产”。但是谈到中国历史,谈到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则呈现一边倒态势,大多数人认为儒家是主角,是儒家的一套决定着历代君臣如何治理...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师古   《汉书·刑法志》   《汉书·艺文志》   《魏公子列传》   《经传释词》   《汉书·五行志》   颜注   辞不达意  
描述: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尤炜祥《汉书·元帝纪》:"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师古田:"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迭互而为丞相也。"按:此注部分注误。"韦"指韦玄成,韦贤子,韦贤相宣帝。西汉230年间,父子宰相只韦氏及平氏...
荀悦鉴戒史观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一祖三宗   《汉书》   司马迁   帝王   荀悦   通古今   东汉王朝   《汉纪》   鉴戒   汉献帝  
描述: 荀悦(148年—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他幼而多才,“年十二,能说《春秋》”。学综儒史,尤长著述。因恨宦官专权,“讬疾隐居”乡里数十年。“时人莫之识,唯从弟彧特称敬焉。”建安元年,他己四十八岁,得知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决定奉迎汉廷都许,立即由荀彧引荐,到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工作。不久,汉廷移都许昌,荀悦即任汉廷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延续垂死的东汉王朝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汉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建安五年,书成奏上,迁为侍中。
三人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通鉴》   汉武帝   司马迁   世代   公孙弘   《尚书》   秦以前   《春秋》  
描述: 有个汲黯,上辈世代做官,武帝即位时,他已是在皇帝身边供差遣的官,是崇尚黄、老而不喜儒的人。皇帝派他出差。他回来后报告:远处相攻是
孔子思想中的法律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法论丛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书》   司马迁   孔子思想   学说   司马谈   法律   六家要旨   先秦时期  
描述: 班固在著论《汉书》的时候,曾经根据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所著的《六家要旨》的精神,把先秦时期儒、法两个不同学派的特点作了如下概括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颜师古   《史记》   讲诵   《汉书》   班固   王充   面盖   论衡   董仲舒   园圃  
描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儒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中却又这样写道:“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颜师古在“或莫见其面”之下注曰:“言新学者但就其旧弟子受业,不必亲见仲舒。”这说明由于班孟坚误读《史记》,把“盖三年”属下文,所以颜师古的注语也是与“盖三年”隔断的。以后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也因袭了这个错误。他说:“不窥园荣,实也;言三年,增之也。”现在让我们仔细读读《史记》,文中的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