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超越“内圣”与“外王”——建构面向公民社会的现代儒学第三系
作者: 汤彬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儒学第三系   心性儒学   公民社会   政治儒学  
描述: 本文认为近现代以来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大派系,根据实现“外王”路径选择之不同可分为广义的心性儒学和广义的政治儒学,但这两种学说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并不是未来儒学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力图超越这两类儒学,从传统儒学的三重功能出发探求未来儒学演进之理想方向,经过排除与筛选,我们提出了符合传统与现实双重合理性的现代儒学第三系,即社会化的儒学。现代儒学第三系关注的焦点不局限于“内圣”与“外王”自身,而是以不断成长的公共领域为媒介,曲通“外王”,促成善政。我们认为,这才是儒学未来复兴之希望所在。
“中和位育”与现代公民社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位育   公民社会   伦理   相与之道  
描述: 如何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儒学重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既需要我们对儒家伦理的前现代性有充足认识,更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儒家伦理的现代性问题,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过程中作为一项思想资源的意义。公民社会的这种伦理要求与传统儒家伦理在诸多方面是相颉颃的。因为我们无论怎样拔高传统儒家伦理的精神价值,无论怎样强调它的超越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儒家伦理是产生于前现代的伦理观念,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宗法血缘型社会,这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社会是有天壤之别的。
孔子“仁”思想再研究
作者: 李垭峰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价值   墨子   公民社会   孔子“仁”思想   创造性转化  
描述: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本文赞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从墨子的角度肯定“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对孔子“仁”思想再研究并从公民社会视野解读其现代价值。孔子的“仁”思想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儒家与墨家影响巨大,时称“孔墨显学”。同时,这两家又是最大的论敌。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件中认为: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孔子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也很大,本文从儒家的对立面墨子的角度肯定“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墨子对儒家的批驳散见于《墨子》各篇,但在《
“儒道佛”文化教养与中华民族家园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天人合德   身心   自然   自在   自觉  
描述: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佛做为文化土壤与精神资源,对于中华民族家园之建设与圆成有可汲取的营养价值。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专题——“儒道佛”文化教养与中华民族家园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天人合德   身心   自然   自在   自觉  
描述: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佛做为文化土壤与精神资源,对于中华民族家园之建设与圆成有可汲取的营养价值。
儒学,公民,与道德教育:以孟子,康德,亚里斯多德的对比展开
作者: 程筠琪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公民社会   亚里斯多德   孟子   康德   儒学  
描述: 台灣社會近十幾年來由威權走向開放自由,政治制度的解放並未帶來思想與心靈真正的解放,因而導致社會亂象叢生,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能體會社會失序對莘莘學子帶來的思想衝擊,追本溯源,社會種種問題之癥結在於:學校教育偏重智育而忽略德育,導致追求競爭、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的時代精神。因此,本研究企圖從東西方的道德教育哲學理論中尋找出適合現代台灣社會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與發展方向,尤其期待在自身根源文化-儒學-中尋求最根本的解決方向,希望能理解當今社會與教育諸多問題的病根與解決方法。 中國教育思想最完備的莫過於儒
学贯儒释道,人通文史哲:林安梧教授访谈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研究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中国文化   新儒家   内圣   公民社会   比较哲学   存有三态   后新儒学   新外王   中国哲学  
描述: 2011年9月7日,林安梧教授应邀来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比较哲学的正用与误用》的文化盛宴。临别之际,林先生接受专访,以自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如何进行哲学学习和研究,并对其由"外王"入"内圣"、"后新儒学"和"存有三态论"等个人学术创建进行阐释,更让人体会到林先生学问高深,德厚流光。
“内圣”、“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约定主义   身心一如   多元一统   两端而一致   公民社会   船山   本质主义   道的错置   君子  
描述: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一外王”到由“外王一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伦理道德观的转化: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
作者: 暂无 来源: 绿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大陆   台湾   公民社会   政治儒学   西方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传统  
描述: 在大陆,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三大传统可以在交谈中互动发展。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都包含人文主义,以人作为核心性思考,强调人的平等。今天,大陆处在走向公民社会的学习进程中,从无我的自我过渡到有我的自我,道德伦理必然大变,而大陆的伦理学尚来不及面对这一巨变,出现问题很自然。台湾是大陆一面很好的镜子,台湾代表的是一个旧世纪的扬弃和新世纪发展的可能。大陆应进行伦理道德观的转化,通过与其他多元文明的互动融通,发展公民儒学,提倡大公有私和人的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愿青少年都成长为合格公民(代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   公共事务   青少年   公民社会   人格完整   全民素质   法定义务   公民教育   合格公民  
描述: 于光远同志在总序中说了编写这套书的缘起,需要我交代的是何以产生这个念头。事情要从十年前说起。1995年初,我应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提高全民素质迎接廿一世纪》专栏写了一篇小文,题为《造就人格完整的公民》。其中我建议普及公民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公民》课,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目标。此后,我自己也总想为公民教育做点事情,于是便想到了,编写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现代公民知识读本》,作为教学辅助读物。以此商诸光远同志和几位后来成为本书编委的朋友,大家都表示赞成和支持。特别是山西希望出版社社长琚林勇先生热情允诺承担出版事宜;又蒙几位作者慨然应邀,此事才得以办成。在此一并致谢。那么,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我的答案为什么是“造就人格完整亦即合格的公民”呢?因为第一,制订教育目标,也得实事求是,并不是越高越好。这方面,中国是有历史教训的。有论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儒、道、释的教育目标都是订得很高的:儒家是要人成圣成贤;道家是要人成仙;释家是要人成佛。诚哉斯言。目标高则高矣,无奈达不到。仙、佛本属虚幻,姑置不论。就说儒家,孔丘先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百分之三还不到;圣人呢,则只有孔老夫子自己一个,连...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