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魏晋时期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自然   名教异化  
描述:名教”与“自然”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主题和核心,通过对“名教”与“自然”之辨三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阶段的阐述,揭示出通过这一论辨,儒、道两大传统思潮得到了自觉会通,使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了抽象思辨的路径。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解读阮籍饱受矛盾和选择之苦的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自然   阮籍   矛盾  
描述: 阮籍出身世儒之家,有济世之志,但魏晋禅代之际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使阮籍处于一系列矛盾的漩涡之中,本文具体分析了四组矛盾:生”与“道”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济世”与“遗世”的矛盾,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阮籍终生徘徊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反映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惶惑、悲观的心态。
试论嵇康的哲学思想与人格理论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人格理论   嵇康   自然  
描述: 嵇康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崇尚自然 ,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 ,嵇康无法将其理想人格与行为人格统一 ,因而他提出的反儒奉道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都是以自我意识认识本体的思维模式的外现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满地实现理想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的统一。
玄学是儒学道家化的过渡形态
作者: 刘泽亮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名教   道家化   玄学   自然   儒学  
描述: 儒道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儒学的哲理化实质上就是儒学的道家化,素以儒道兼综为特色的魏晋玄学则正是儒学道家化过渡形态。这种援道入儒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哲学的本体化、人生哲学的内圣化、认知哲学的思辩化等三个逻辑层面。道家化的儒学大大地提升了哲学的深度和精度,成为一套精致的思辩哲学体系。
论王弼玄学的儒学本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喀什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玄学   自然   王弼  
描述: 。事实上这两点都不构成否定玄学儒学性质的充要理由。加之王弼对纲常名教的主要教义均持肯认态度,故有理由认为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家学统。
郭象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象   名教   政治哲学   援道入儒   自然  
描述: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
玄学的《论语》诠释与儒道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学   名教   内圣之道   玄学  
描述: 魏晋时期形成一个<论语>学发展的高潮,玄学家们通过以道释儒的方式创造性地诠释<论语>,建构了一种玄学化的内圣之道.这一圣人之道在价值取向上认为自然高于名教,在本体论上以无为宗,在方法论上倡导"体无"、"明道",从而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内涵.
魏晋玄学对传统名教的“否定之否定”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自然   玄学  
描述: 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它的主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重点是辨析名教。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辩都归本于此。当时形成三种基本思路:一、“名教出于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这场论辩的充分展开,使儒与道两大传统思潮得到了历史性综合,为此后宋明理学把名教原理上升为“天理”奠定了基础。
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也论儒道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教   儒道互补   玄学   自然   文化心理结构场  
描述: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作者: 苟东锋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心境   通感   平民   名教   正名   伦理心境   君子  
描述: 正名作为孔子首倡的一种学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在古代,孔子正名说不仅揭开了先秦诸子名辩思潮的序幕,还被铸造为一种名教的形式而渗透于儒家中国的方方面面。近代以来,孔子正名说又被理解为沟通中西思想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