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墨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民本主义   大同  
描述: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有着诸多原因 ,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墨思想有着某些可以结合的因素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是古老的 ,但这古老的文化中却有诸多的闪光的因素 ,如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大公无私思想、重德思想等。正是这些闪光的因素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献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综述
作者: 刁生虎   王辰雨   来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献王   实事求是   文化传承   海外传播   当代应用   儒学  
描述: 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献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献王刘德的故乡沧州隆重举行。来自国内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献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届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120多篇,涉及献王治学精神、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河北儒家文化的地域发展、儒家经典的编辑整理、儒家文化的当代应用、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方面。本次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对儒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料取舍与议题开展(下)——论文写作要领之六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有所不为   待人接物   《春秋》学   写作要领   议题   论文   取舍  
描述: (三)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文章之道,与待人接物相通: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影响结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行事应该有其风格: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进退取舍,都该有个原则。清张自超以宗法朱熹《春秋》学
孟子印象:民本之地的天真演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读写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民本   孟子   超凡脱俗   印象   先秦诸子   天真   演说  
描述: 先秦诸子中,对孟子还是青眼有加的。虽然,在儒家中,他没有孔子的深沉智慧,没有荀子的理陆思考;跨越派别,他又没有老子的真理无言,没有庄子的超凡脱俗,没有墨子的身体力伉也没有韩非子的实事求是。他永远僳
《田间诗学》的求实创新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说诗   实事求是   朱子   创新精神   毛传   辨正   反清斗争   诗学   四十年  
描述: 《田间诗学》(十二卷),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钱澄之撰。钱澄之,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号田间,安微桐城人。明末诸生,复社成员。明亡后,亲自参加反清斗争,曾一度削发为僧,隐居乡里,杜门课讲,从事著述。《田间诗学》是钱氏七易其稿始成。正如他《与徐庐》的信中所说:"四十年心血,尽于《诗》、《易》两书,颇发先儒所未发。"(《田间尺牍》卷四)所以《田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传统+现代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管理经验   有中国特色   动态平衡   实事求是   中庸之道   传统   中国企业管理   企业行为   中国管理   现代化  
描述: 中国管理,——包括企业管理,拥有十分宝贵的遗产和优良的传统。例如,儒家中青平衡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企业管理经验,
谈谈医书真伪考辩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辨伪学   素问   张仲景   实事求是   伪书   真伪   七篇大论   伤寒论   伤寒例   秦越人  
描述: 考辨古书真伪是读书、研究的先决条件之一,研讯古代医书亦不例外,兹就有关医书辨伪问题,略事探讨如下: 一、辨伪学之兴起与发展: 我国辨别伪书之学发达甚早,于先秦即有对书籍的怀疑,如孟子已经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韩非子亦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与定儒,墨之诚乎?”汉代司马迁想要:“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于是就要做辨伪的工作,因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而以“不离
实事求是,开拓宗教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实事求是   佛教   世俗生活   神学   三教   宗教文化   新局面   文化研究   文化现象  
描述: 佛教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宗教,覆盖面非常宽。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曾经跟随着父辈拜过佛。在南方的农村,儒、道、佛三教处于混杂交错的状态。民众是见神就拜,渴望着神明能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我们今天研究佛学,固然要对佛教的发展演变作历史的描述,而更重要的是要对佛教的现实状况作实际的考察。马克思说过,“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世俗生活中当然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