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清江孔氏著述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十七年   遂初堂   宋代   抄本   解题   清江   文献通考   文化研究   宋史  
描述: 有宋一代,人才辈出。江西临江军新淦(今江西峡江县)孔氏更是名噪一时。其中孔文仲、武仲、平仲兄弟被誉为"皆文章之雄也"。嘉祐、治平年间连续三科顺次登进士第。元祐初同入朝为官,声名卓著,文仲"年六七岁能作诗",平仲"长史学,工文词",兄弟三人"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乙’"。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则将三孔与苏轼、苏辙兄弟并称:"二苏
莱国姓氏与地望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望   路史   春秋左传   孔颖达   姓氏   文献通考   历史背景   王献唐   氏族   齐国  
描述: (一) 关于莱国的姓氏问题,历代史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路史·国名纪》谓莱为商后之国;郑氏《通志·氏族略》说莱为“不得姓之国”;马氏《文献通考》云“莱姓未详”;而而顾氏《春秋大事表》则列莱为“姜姓”。近人多宗姜姓说,其主要理由是以《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之”这条材料为依据,认为“莱亦姜姓,故使与诸姜、宗妇送葬。”①然孔颖达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姓姜也。以其比邻小国,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从送葬诸姜、宗妇来向鲁耳。莱子以其轻侮,故不肯会。”孔氏所见是正确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齐之灭莱,已是蓄谋已久,齐侯召莱子送葬,与其姜姓与否并不相干,而完
《儒藏·史部·儒林史传》小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记类   正史   杂传   学术渊源   史传   孔子   学案   文献通考   史部   传记文  
描述: 《儒林史传》专录儒者之传记。所谓"传记",即人物生平事迹之记录。别而言之,"传"者偏重生平始末(如《晏子春秋》),"记"则偏重遗闻轶事(如《孔子三朝记》)。合而观之,举凡生平事迹之记录皆可谓之"传记"。传记文献,起源甚早
元、明、清三代的社学考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汉法   元史   社学   文献通考   统治阶级   汉族   考略   儒学   元代统治者  
描述: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闾里设立的学校,其目的主要是对农家子弟启童豪、兴教化。社学这种组织是从元代开始创建的。元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在乡村创设社学呢?元代统治者原来并不重视儒学,因此南宋遗民对元代有“九儒十丐”之怨谣,也就是说。儒生处境困难,出路狭窄,其寒呛程度仅仅比乞丐略微好一些。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元代统治阶级从自身利害关系的体验中,越来越感到、要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得多的广大汉族地区站稳脚跟,坐稳统治宝座,单靠武力威慑是不行的,必须采用“汉法”:而如何采用“汉法”,兴教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新元史》记载,
王安石及其《字说》:介绍张宗祥辑本《熙宁字说辑》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政治斗争   熙宁   王安石   学官   文献通考   辑本   训释   张宗祥   北宋  
描述: 耜为之作《字说解》120卷;韩兼也作《字说解》数十卷;刘全美作《字说偏旁音释》及《字说备检》各1卷,并作《字会》20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10卷,一时习者蔚然成风。哲宗元祐中废新政,是书也因此遭到
白鹿洞书院能称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吗?-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规模征实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海   书院志   北宋时期   朱熹   庐山国学   文献通考   王应麟   白鹿洞书院   书院制度   吕祖谦  
描述: 白鹿洞书院始于宋初。长期以来,被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或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毛德琦《白鹿书院志》说:白鹿洞于“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天下。”最早把白鹿洞列入四大书院之中的是吕祖谦。他在《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尤著,天下所谓四大书院也。”后来王应麟的《玉海》在谈到书院制度时,基本照录了吕祖谦的这段话。
《秘书总目》正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秘书省   崇文总目   政和   马端临   官修书目   文献通考   校书郎   艺文志   宋史   四库全书总目  
描述: 《秘书总国》为宋代一部官修书目,由孙觌等人编成于政和七年(1117)。有关是书编成的提法有三种:《宋史·艺文志》:徽宗时,更《崇文总目》之号为《秘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崇文总目条同此说;后神宗改崇文院为秘书省,徽宗时因改是书曰《秘书总目》。《宋史·职宫志》云:(政和),七年诏类集所访遗书,名曰《秘书总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记载如下:政和七年,校书郎孙觌言:‘太宗皇帝建崇文殿为藏书之所,景祐中,仁宗皇帝诏儒臣即秘书所藏编次条目,所得书以类分门,赐名《崇
山东清儒辑佚概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籍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儒   孔广森   《隋志》   马端临   读书治学   名家辈出   宋志   儒藏   文献通考   周永年  
描述: 在我国古代,辑佚之事以清为盛。来新夏说:"清代前期的私家辑佚工作也十分兴盛,名家辈出。~①"清代辑佚者之多,辑的书之多,皆超越以前各代。若以地区而言,山东较为突出。当时这里有被王重民先生誉为"清代辑佚第一家"的马国翰,有在辑佚中表现出"超人毅力"的周永年,另外还有孔广森、卢见曾等人。认真总结他们的辑佚工作,对我们今天整理古籍不无帮助。一、辑佚目的明确山东清儒辑佚主要是为诸生读书治学。要读书,首先必须有书。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古籍散佚严重。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说:"《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文,隋唐亦复如是。"在宋、元、明三代,图书亡佚情况并未好转。所以,清学子按目求书,多索不获。为此,周永年提出,要大力收集儒家经典,编成《儒藏》,以"供学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