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晋爨宝子碑集字榜书
作者: 贾德江   来源: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保健   图书   饮食健康   养生  
描述: 康成元将军早已以杰出书法家闻名于世,以“爨书”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写《爨宝子碑》第1人”。多年来,他曾义务地为祖国各地名山圣地、秀水佳景、商号宝刹、书院画馆,题写了擘窠大字匾额无以数计,填补
王十朋诞辰900周年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项宏志   来源: 北京:线装书局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学术会议   1112   人物研究   王十朋   1171  
描述: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时温州乐清人。他早年屡试不第,曾在家乡设梅溪书馆,三十五岁时赴补太学,并终于在四十七岁以廷试对策“经学淹通,议论醇正”被宋高宗亲擢为第一名。此后至六十岁去世,历任秘书省著作郎、起居舍人兼侍讲等官,并历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郡。在朝以举贤、除奸为志㈩,并力赞恢复大计;历外郡则以抚字百姓,“布上恩,恤民隐”为务,与当时的抗金派名将张浚、刘琦及名御史胡铨、冯方等人政见相合,与张栻、朱熹等理学家声气相应。在南宋绍兴、隆兴、乾道的政坛与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以正大之学、刚直之节被后儒所赞扬。可以说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文学方面,王氏有《梅溪集》传世,诗文以韩、欧、苏等人为模范,尤善辞赋,著《会稽三赋》等重要作品,在南宋的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胡云翼《宋诗研究》、马积高《赋史》等著作对其有所介绍。而以他为主人公的南戏《荆钗记》,则使王十朋成为一个戏剧史中绕不开去的人物。王氏还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即八百多年来,在其家乡温州,他一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温州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在士俗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尽管历史上温州地区出现了像陈傅良、叶适和近代孙诒让等大思想家、大学者,但王十朋在当地民间的经久不衰的影响,似乎都超过他们。其气节对后世温州学人影响尤深。夏承焘先生即称:“温州儒先服官多得阳刚之气,白王十朋至琴西(孙衣言)、漱兰(黄体芳)皆然,可为后来楷模。”即使以保守的眼光来说,从南宋历史的研究课题,和温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课题这两方面来看,王十朋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至于他在当时政坛与士林的道德影响的问题,则可以说更是需要深入宋学、宋儒的研究课题的深层次中去。尽管在思想史上十朋没有特殊的建树与影响,无法与朱熹与叶适等人相比,但他在儒术经世致用方面,有使当时人深为服膺、并为后世儒者所赞叹的出色表现。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他也是宋儒、宋学的代表人物。通过对他的研究,有助更全面理解宋学与宋儒的基本精神。
儒释道经典临摹字帖 第2辑 庄子选
作者: 中华文化讲堂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群书治要》,顾名思,即从众多书籍之中(“群书”),选出关乎治国安邦之精要(“治要”),录之成册。这部书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委托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四位大臣,从之前上始
文化认同与传承 西江流域神谱研究
作者: 肖起清   来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图书   宗教   宗教理论   哲学  
描述: 本书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考察法、文献分析法,对西江流域民居、古屋、古村、祖堂、祠、社坛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对西江流域的广西地方志、广东地方志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收集与分析。本书不仅分析了民间信仰与制度宗教中崇拜对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将西江流域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灵崇拜(始祖崇拜)、守护神崇拜、天神崇拜、制度宗教偶像崇拜、历史人物崇拜、文化神的崇拜所形成的神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揭示出西江流域神谱的多样性、多元性、互化性与功用性特点;在研究内容上将儒与释、道并列,对其文化影响与崇拜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地域性分析,总结了儒教神谱及文化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全面性、人格化的特征;此外,对天主教在西江流域肇庆的登陆及其影响意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折射出西江流域在民间信仰与制度宗教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交汇与枢纽的作用。本书揭示了西江流域诸神在特有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文化基础上,由人到神、由儒到神、由师到神、由官到神、由牺牲者到神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影响,全面反映神谱在现代社会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丰富诸神信仰体系研究成果,填补现有研究空白,对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结合广东、广西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鲜明的岭南历史性与地域性特点,推动这一区域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的整合。
人物志
作者:   三国   刘邵   来源: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人才学   中国   三国时代  
描述: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可把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个级别,进而再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别人才的,即识别人才的方法,这就是第七章“接识”、第九章“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又讲了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第十章“七缪”、第十一章“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自己的情性影响的,第四章“材理”篇中提到“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刘邵又讲了人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则是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的总结。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做到“释争”的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总体来说,《人物志》一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体现了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人物志》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
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
作者: 张泽洪   来源: 成都:巴蜀书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道教   少数民族   宗教   祭祀   研究   宗教仪式  
描述: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文化呈现出多种形态。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以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是另一并存的宗教形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以它优美的神话传说、丰富的祭祀经典、原始的神灵信仰、古朴的祭祀仪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这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相互融摄提供了条件。本书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具体探讨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融摄互补的文化意义。本书充分吸取比较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运用西方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象征理论,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的祭祀仪式进行实证研究。本书在道教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南诏大理时期的道教,梅山教的源流,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坛场科仪,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法师及其威仪,西南少数民族祭祀的科仪格式,西南少数民族法师的禹步、掐诀、存想、符咒、科仪文书,瑶族度戒仪式道教化的宏观、微观考察,西南各民族宗教的传度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的超度仪式,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活动的道教色彩等诸多方面,都有作者新的思考与见解。本书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观为指导,通过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影响,来探索中国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相互结合的路径,有力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本书资料翔实、立论严谨、分析深入、文笔流畅,独具特色。
十三经译注 6卷
作者: 邹博   来源: 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中文经典100句系列 全3册
作者: 文心工作室   来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曾国藩点津(中文经典100句):《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尤令后人称道的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老子点津(中文经典100句):《道德经》(又称《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及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哲学作为中华智慧的一部分,数千年来被不断研读。在政治管理领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圆融处世上,老子认为“守弱日强”:而知足快乐的前提则是“无欲无私”;养生之道则在于“顺应自然”;立身待人需“自知者明”;“美言市尊”方能诚恳说话……老子,真正的智者!六祖点津(中文经典100句):《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的著作。内容主要记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谊及禅学经义,由其弟子法海集记而成。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推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目前所见之《六祖坛经》版本至少有六种,分别为坛经祖本、敦煌本、惠听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内容略有差异,愈是后面记载愈是丰富。现今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成书的宗宝本,此版本于明代之后大为流行,正式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本书经典名句依据的版本是宗宝本,其内容较上述诸本更为丰富,文字也较为简单,适合读者作为《六祖坛经》入门的工具书。
三亚南海海岸地质地貌奇观的生成与演变
作者: 王宝灿   陈春华   王道儒   来源: 北京:海洋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南山海岸地质地貌千奇百状,有海滩岩、沿岸沙堤、海蚀陡岸、海蚀平台、海蚀柱和海蚀岩丘等各种特殊地貌,构成了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地貌景观,这也是南山特有生态系统的组成环节。而在南山海蚀岩滩上展露出断裂构造体系的缩影,还可成为海南岛与其周边构造应力变换关系的研究场所。这本由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三亚南山海岸地质地貌奇观的生成与演变》就是一本讲解海洋和地质知识、介绍南山文化旅游区海岸的科普读物。 南山地区依山傍海,风光旖旎。近十几年来,在海南省和三亚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张晖等一大批创业人员历尽艰辛,在南山海滨开拓和创建了南山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为了进一步了解南山海岸的旅游资源,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华东师大的王宝灿教授、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春华研究员、王道儒高级工程师及该单位的范斌先生组成了相关调查研究组。调查研究组的成员们不畏大风大浪和炎烈天气,攀岩涉海,艰辛工作,发现南山海岸的一系列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这些奇观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地球内、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形迹,这对研究南山海岸乃至海南岛地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者们还提出了这一岸段的开发要突出科普旅游的理念,在保持原有地质地貌形迹的基础上,作适当修饰、整治并辅设旅游设施,使南山海岸成为旅游景点和海洋、地质科学知识的科普园,与已建成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构成和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立意深远。
中医古籍名著丛书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2本
作者:   战国   佚名   来源: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黄帝内经素问汉末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始有《素问》、《九卷》之称。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言:“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西晋王叔和撰《脉经》,云出《素问)、《九卷》。《隋书·经籍志)乃以《黄帝素问》九卷、《黄帝针经)九卷代(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于魏晋时即亡一卷。全元起首先为之诠注,史载其“悉祖《内经》,以医鸣隋”。唐代王冰自号启玄子,因感《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乃“精勤博访,历十二年”而重予注释,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撰成。并以“旧藏之卷”,补之,即“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而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惟“刺法”、“本病”仅存篇目。诚如宋代林亿、高保衡所言:“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黄帝内经灵枢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纪年),锦官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并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刻为二十四卷(后人改为十二卷),即为流传至今之《黄帝内经灵枢》。本书所论医理,与《素问》属于同一体系。所不同者,除阐发阴阳五行、藏府气血、病机治则外,着重论述了经络、输穴、针具、刺法等。明代马玄台深得《灵枢》之精蕴,于《灵枢注证发微》中谓其“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灵枢》刊行后,流传甚广,复经多次重刻。现存主要版本有: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明嘉靖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明熊氏种德堂刻本等。此次校点以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只留正文,删去音释。参校胡本、熊本、日刊本、正统道藏本等。并参阅《太素》、《甲乙经》、《脉经》、《金要方》、《金翼方》、《外台秘要》、《类经》、《永乐大典》及马注、张注、黄注等。
< 1 2 3 ... 131 132 133 1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