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
作者: 倪妮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道     孔子  
描述: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商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里就有所体现。孔子在继承和吸收原始宗教天人思想的同时,从人道观的侧面突破了原始天命观的限制,从而奠定了哲学天人合一观涵义的人生论基调
略论儒、道、释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伦理  
描述: 如何看待生命?儒家贵生爱物,道家尊敬生命,释家爱惜生命;如何对待生死?儒家乐生哀死,道家苦生乐死,释家生死皆苦;如何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价值?儒家强调修身进取,道家强调与道合一,释家强调旨在觉悟。这些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道德基础及其儒化特色——一个重建儒学现代生命力的成功范例
作者: 施炎平   来源: 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三民主义再研究之必要从思想资源价值和历史遗产继承的角度看,孙中山是完全可以和中国伟大先哲孔子相提并论的。毛泽东关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略论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观的异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与社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人合一   古代文论   儒道学说  
描述: ,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儒学贞
作者: 段正元述   王晓兴纂   来源: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儒家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原教、儒学谈、天命谈、使用经济谈、道德永久和平概论、天然政治论、大同主义全真、自由新等。
《归去来兮辞》的儒道合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归去来兮辞》   “儒道合一”   教材解析   东晋   陶渊明   语文  
描述: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
中医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整体   进化   阴阳自和   生命主体性  
描述: 中国儒、道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尊崇,其天人合一及天道自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主要价值观体系.孟子的天人合一观是尽心知性知天,人只要能切实、充分地扩充人的良心(尽心),就能体验到内在的仁义本性(知性);而一旦体验到内在的本性,也就同时把握到了天(知天)[1].
明初的三教合一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元朝   明初   三教合一思想   儒释道   明代  
描述: 明初的社会情况和统治者的引导,使儒释道得以并立,共同为朱明统治服务。三教情况与元朝有所不同,明代以儒为主,而佛道辅之,且有相互圆融之势。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初帝王的言论和政策中表现比较明显,还体现在诸大臣的思想和实践中。是为明代三教合一之发端。
生命图腾的变奏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淮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庄玄禅宗   《放下武器》   儒家文化  
描述: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文人性格是在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相互碰撞?交融和渗透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儒学为主结构,道?释两家思想为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精心培育?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本文拟将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广背景上进行解读和阐释,以剖掘小说主人公灵魂变奏的秘密,并借此评价主人公心灵赖以栖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缺失?应当指出的是,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生命哲学的“现代”与“传统”之落差并不能作为对小说文本作出优?劣价值判断的对照指标?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作者: 傅伟勋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死亡  
描述: 本书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研究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人的死亡问题及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 1 2 ... 48 49 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