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崔大华的儒学论说及其意义
作者: 郭齐勇   袁永飞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崔大华   儒学引论   儒学的现代命运      
描述: 论支点上是圆满的,在理论形态上是完整的;《儒学的现代命运》的理论定位是充足的,理论重点是突出的。他对儒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确证儒学稳定结构的三个理论支点(、仁、礼)及其历史演变的三种理论形态;二是
崔大华先生对儒学理论结构的诠释
作者: 卢有才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崔大华       儒学   理论结构  
描述: 崔先生认为,儒学的理论结构包括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与之相应的有"仁""礼"""三个基本范畴。社会的理论层面的"礼"从形式上来说是指礼仪,从实质上来说是指伦理关系的等级差序原则和道德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   古代知识分子   伦理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   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实践   “德”   “内圣外王”   意义世界   写作活动  
描述: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张清民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其特征“与其说‘儒道互补’,不如说‘儒性表里,道一贯之’贴切。‘道’即‘天人合一,天理人伦’的自然之道,道下贯而成人的道德之性,即仁即诚”①。这种伦理性质的文化...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人传统心理   健全人格   中国善恶报应观  
描述: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学语境下士人对庄子的回护及其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回护   儒学  
描述: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作者: 张富春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康僧会   六度集经   译经  
描述: 安世高译经使中国佛学趋于独立,但仍不离道术;支谶及其再传弟子支谦译经奠定了佛学依附玄学的基础。康僧会译经兼收众长,借用儒家话语体系以儒释佛,使佛教自觉服务于主流思想,有效地遏制了信众与朝廷走向对立的可能,从而实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新突破。自此,佛教开始公开、积极地向士大夫阶层传播。
陈来将朱子学定位为宋明理学中的理性主义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术”之策,而是采取“霸王道杂之”之术以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尊儒也好、“霸王道杂之”也罢,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论唐代省试赋的宗经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科举   用韵   宗经   题目   省试赋  
描述: 儒经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受到特别尊崇,即便是强调文学性的省试赋也表现出以经为题、以经为韵、以经为文等鲜明的宗经特征。以经学内容命题者占到现存可考省试赋的1/3强,超过了以子、史为题者的总和。官方以经为题
儒学理论主题的古今推演——对崔大华先生儒家论著的要旨绎读
作者: 袁永飞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崔大华   理论形态   理论主题   儒学   理论认知   理论结构  
描述: 据崔大华先生的《儒学引论》《儒学的现代命运》及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可知他从个人的现实生活感悟所得出发,深度揭示人类主观演绎的精神变迁历程,全面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的历史构型,具体总结出客观求证的观念系统。受崔先生启发,后学者由此探讨儒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论主题,可将其分为"前古、古、今、今后"四个不同认知阶段,推得"神圣、道德、仁义、天人、名实、性理、中西、宇宙"八类基本主题,成就儒家一贯完整的道德学问体系。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的接受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   科场试诗   接受   儒家经典  
描述: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不仅表现出深厚的经学根底,使应试作品显得经学气息浓郁,更折射出当时儒经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在具有温柔敦厚特质的儒经影响下,偏于颂美的应试诗表现出了突出的含蓄美特征。就命题侧重而言,《礼记》堪称大端,这是与唐代尊经重礼的文化导向相一致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