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儒通“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道家   灵魂不死   生命哲学   庄子   个体生命   儒道   人的生命   天地   儒家  
描述: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
论贾谊的“道德说”与“性命”论:兼论贾谊以“理”为本对儒学的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与“德”   定命论与委命论   生命哲学   儒学理学化   贾谊  
描述: 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命运观视域下的中国古典小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运观   审美特征   古典小说   叙事结构  
描述: 命运观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中国传统的命运观体现为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等观念,是儒、道、墨诸家命运观与佛教命运观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客观存在性,影响小说的叙事模式,并蕴涵悲剧意识等审美特征。
《中庸》诚说的理论建构及其致思理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庸》   天道   人道    
描述: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其核心范畴诚不仅具有一般的德性意义,而且具有本体意义。诚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又是体与用的合一,内圣与外王的合一。诚被作为贯通天道与人道、沟通物我的桥梁。诚的理论建构
儒、墨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民本主义   大同  
描述: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有着诸多原因 ,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墨思想有着某些可以结合的因素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是古老的 ,但这古老的文化中却有诸多的闪光的因素 ,如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大公无私思想、重德思想等。正是这些闪光的因素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条件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   发展演变规律   顶层设计   中国特色   历史进程   现代化建设   继本   教条式   源流关系   前进性  
描述: 正本清源,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内在源流关系。近年来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的内在源流关系提出了质疑。不论是"西化"的主张,还是"僵化"、"儒化"的观点,都是要从根本上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源流关系,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性首先体现在它的继承性上,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源流关系,才能够正本清源。
《卜居》“大人”的确释--兼说“大人”词义的历史演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卜居》   楚怀王   韦昭   妇人   硕人   屈原   词义   楚人   历史演化   五臣注  
描述: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八股文与小说的嫁接:以《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为考察文本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股文   小说创作   明清文学  
描述: 在文学史上,以八股文文体来进行的小说创作并不多见,明代袁黄创作的《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却实现了八股文与小说创作的嫁接。该小说每卷的结构布局与八股文的固定结构相类;在行文方式上,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歌赋,与八股文语体相似,每卷都可看成一篇八股文;在内容上,袁黄并非如八股文一样完全虔诚地代圣贤立言,而是大量援释道劝善思想入儒,以游戏笔墨阐释《四书》意蕴,戏说亵渎儒家圣贤及经典,被儒家正统人士斥之为异端。实际上袁黄仍秉承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伦理纲常,他在形式、内容上都以八股文为戏的作法,寄寓着明末特定的时代心理。
意境之根与意境之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境论   中国古典美学   音乐与艺术  
描述: "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汉刘劭著《人物志》政治哲学释义:重点研究“主道”与“臣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人物志》   中和之质   主道与臣道  
描述: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