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义利之辨”发微
作者: 孙秀昌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宋代   三教合一  
描述: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
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礼记》   公孙尼子   《汉书·艺文志》   《性自命出》   《子思子》   楚简   《乐记》   《缁衣》   性善论  
描述: 本文对新发表的荆门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献中的《性自命出》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此篇在早期儒家中的学派所属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即子游、公孙尼、子思,而倾向于认为属《公孙尼子》;认为此篇中的以好恶论性、以喜怒哀乐之气论性的思想不是性善论,由此论证了性善论在先秦儒学发展中并非主流思想。
老子“绝仁弃义”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描述: 超越"仁义",进入"无仁无",回归到自然无为的社会形态之中。然而,在有道的社会中,"仁义"之名虽不彰显,但"仁义"之实却自然行于其中,所以从本质上讲,老子所要绝弃的只是"仁义"之名,并非"仁义"之实。
”“利”“害”观念的现代诠释——以叶适功利伦理学说为进路兼以朱学为基本参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道德与功利  
描述: 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后,谓之“成利致”。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
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反善复始       儒家人学  
描述: 荡,构成了生命的活性之泉。正因为把性情视为生命的基质、根据和前提,所以,《性自命出》超越了孔子“与与仁”的理论构架,而以以性情为基础、以天命为归依的“反善复始”思想,刷新了儒家心志之学的风貌,发展了儒家人学的理论,为思孟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学哲学化的境遇与使命
作者: 雒少锋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儒者   外王哲学化   儒学哲学化  
描述: 儒学哲学化是近代以来的新概念,但其所指称的内涵则可上溯到《中庸》、《易传》,而以宋明理学为高峰。哲学化是古代儒学持存自身和培养儒者的一个通道,但随着儒者在现代的缺失,加之儒学转入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儒学进一步哲学化的条件不复存在。不过,当代人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对道德秩序和自我价值的重估,以外王哲学化的方式再次转入成儒之路,此可视为未来儒学哲学化的新路径。
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读《中国系统思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命运   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   古典文献   中国文化传统   文化基因   圆道观   中国系统思维  
描述: 刘长林先生的新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是一部研究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作。这部分构思独到新颖,内容统一。百十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者,代不乏人。不过,大多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中国系统思维》一书却总览全局,评述了一系列古典文献,哲学、政治、伦理、军事、艺术、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科技一一顾及,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各家各派都有一定位置,既可当作一部哲学史来读,也可当作一部思维专著来读。
生存态度与生命情感:孔子“敬”思想的人学意蕴
作者: 付粉鸽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情感   孔子   人文理性     原始心理  
描述: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
略论儒家思想对早期全真诸子的影响:以王重阳、马钰和丘处机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重阳   儒家思想   马钰   丘处机  
描述: 全真道"不主一相、不居一教",高举"三教合一"之旗帜,推阐其性命之全真,在思想上与儒、佛、道三家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承继关系,即采撷三教之思想,用以解决国破家亡时知识分子所普遍感受到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儒家思想对早期全真诸子如王重阳、马钰和丘处机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梳他们融摄儒家思想各自的特色。
< 1 2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