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生命美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太极图示   线性艺术   阴阳相生  
描述: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涵盖了儒释道各家,包含着上古时期祭祀文化内容。"阴阳相生"学说,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哲学是一种"生生为易"的生命哲学,并以"气本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太极图
南朝天命转移的援佛入谶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天命转移   谶纬   南朝  
描述: 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均利用佛教制造谶言与祥瑞,如刘裕以释慧制造金璧之瑞,释玄畅迎合萧道成制造齐兴寺瑞应、梁武帝儒佛道谶纬并举、陈霸先拜迎佛牙等,为禅位合法性制造舆论。佛教在南朝政权更迭时参与谶纬活动,满足南朝诸帝的政治需要,是三教融合进程的体现,佛门高僧深明谶纬,以此作为交通皇权政治的工具。
宋代馆阁曝书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文化   曝书   馆阁  
描述: 宋代的馆阁号称蓬山藏室和育才之府,因其地位的非同寻常,故其曝书活动亦倍受关注。期间文士纵观馆库秘书,以知图籍之富;朝廷安排旨酒佳馔,以见崇儒之盛;帝王传赐典册翰墨,以宣惠爱之深;文人赋咏题名,尽显风雅。宋代馆阁曝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于:提倡文治,优宠儒臣;促进了宋人的翰墨风流;加强了文人的集团性、群体性。
试论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郎   杜甫   悲剧时代   爱国主义思想   奉儒守官   酷吏   传统美德   匡时济世   《北征》   安史之乱  
描述: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翰显时”,曾写过如“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样色彩清丽的“近体”警句。他的父亲杜闲曾是兖州司马,也是一位严谨耿直的“守官”。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熏陶。这是杜甫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道家美学中“和”范畴的审美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美学   审美生成   “和”范畴  
描述: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孔子诗兴观的实践存在论解析
作者: 彭玲   刘泽民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兴观   实践存在论   兴于诗   成于乐   立于礼  
描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诗兴观的核心所在,三者首位相接,构成一个圆圈。“兴于诗”是起点,指人从日常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超越名利、生死、荣辱、寿夭、贫富等有限实用意义,进入澄明敞亮的状态,生命充盈,个性丰满;“立于礼”指人的行为在感性人生和当下现实中的“中节”表现,礼兴发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其源头是亲子之爱,礼的兴发性和爱亲源头性使它不停留在规范、法则、制度层面,而与诗、乐相通,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又无声无息;“成于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自由的境界,人进入本真状态后,应和天地阴阳之大节大礼
中国的传统(续)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约瑟   魏徵   十九世纪   提出异议   民粹主义   民族主义   道问学   知识分子   玄学   儒家学说  
描述: 四儒家学说对中国生活的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点可见于两次重要的规范转变(这里的“规范转变”没有弗兰斯孔(Franz kuhn)的革命性涵义)。这两次转变都是哲学和理性的转向,扩大了儒教内在和外在的范围,而且两次转变都是对巨大社会政治变动作出的反应。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佛教和道教长达七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在唐代,儒教国家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儒教的复兴。宋代的理学是佛教玄学及道家思想同儒
北宋理学对传统经学承传贡献之我见:以周敦颐为例,兼谈《爱莲说》儒道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迪   三教舍一   以儒为主   周敦颐   北宋理学   《爱莲说》  
描述: 文章回顾了中国传统经学至北宋的发展简历.简要概括了周敦颐以儒为主.兼及佛道,三教合一,奠定北宋理学基础的治学经历及辉煌成果.析出了<爱莲说>的经学意蕴,肯定地认为周子的经学成果具有历史性的积极功用.
孔子“辞达”观新论
作者: 刘金文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   “辞”   “辞达”   “词”   修辞  
描述: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后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种阐释,歧见迭出。其实,孔子的这一命题不仅仅是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更是包含着丰富的修辞学思想。"辞",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话语言说单位。"辞"是"积词成辞"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言说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包含复杂多变的语境和言说对象,因此,要达到"达"的标准并不容易。孔子的"辞达"观体现了先秦时期儒家传统的修辞理念,即修辞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技巧性言说,还承载着道德的伦理精神和现实的人文关怀以及深刻的哲学体悟。这也表明中国古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
汉魏六朝“临终诗”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临终诗     汉魏六朝  
描述: 文章在全面整理汉魏六朝临终诗的创作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诗人对生命及死亡的看法。面对死亡,诗人心中哀伤,这与诗人的死亡方式、死亡原因及时代思潮有莫大的关系。然在儒、道、佛三家生死观的影响下,诗人对死亡哀伤又表现出理性的消解甚至超越死亡。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