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荀子礼法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隆礼重法”  
描述: 是荀子的核心思想,但荀子的与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其突出表现在理论层面上荀子是援法入,在实践层面上是"隆重法"。荀子以为本,这决定了荀子的思想内核仍是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但其又内蕴着法家的法的思想因子,这又决定其非醇儒。荀子礼法观凸显了荀子思想的多重面相的综合性特质。
《文心雕龙》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文心雕龙   刘勰   道德经   灭惑论   道家思想   庄子   文学观   文学思想   儒家  
描述: 刘勰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论述一下刘勰文学思想中的道家因素,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在《文心雕龙》等著作中,刘勰对道家的推崇并不亚于儒家。《文心雕龙·诸子》说:“及伯阳识,而仲尼访问;爱序道德
论春秋战国儒学在秦国的发展演变
作者: 高华平   朱佩弦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秦国   儒学   春秋战国  
描述: 学术界以往对秦国儒学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但秦国并非没有儒学。秦国儒学的渊源可追溯至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所继承的西周文化典籍及孔子儒学发生前“六经”在秦国的传播。孔门“七十子”中的秦祖和壤驷赤二人即来自秦国,说明秦国儒学的发展是与东方其它诸侯国同时起步的。孔子本人十分推崇秦缪公之政,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采用李斯之策时都采取了“焚《诗》《书》”、甚至是“坑儒”的政策,但这也说明秦国确实存在着“以礼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儒家经典广泛传播的事实。秦国儒学一度兴盛的另一表现,就是所谓“子夏居西河教授”,而这
儒、墨造"圣"运动与神话英雄向文化圣贤的历史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墨家   神话精神   文化圣贤   神话历史化   禅让   儒家文化  
描述: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周代礼法制度,塑造人间帝王的典范,诸予尤其是儒、墨两家,通过神话人物的改头换面、政治巨人的塑造、神话的伦理化等方式,将一些神话人物刻划成完美的人间圣王,从而也"创造"出一部令人神往的史前史.于是远古的神话始祖和神话英雄纷纷脱去"神"的外衣,以人间帝王的身份登上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殿堂,从而完成了神话英雄向人间圣贤的历史转变.儒、墨等学派的造圣运动,加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
荀子大儒“法先王”证及其他-读荀札记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大儒   补充   礼义   先王之道   法先王   制度   百家异说   杨注   周公  
描述: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儒、道二家生死观之比较与互渗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生死观   互渗   儒家   生命意义  
描述: 儒、道二家的生死观各有所重:儒家观死,死中见;道家观死,死中见道。儒家之死,死要文明,其死也安,其死也正;道家之死,死得自然,其死也物化。儒家死而不休,死的是形体,不死的是道德精神;道家死而不亡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