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北朝学盛因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族   经学   整合     丧服  
描述: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学尤明”时代。本文立足社会现实,围绕君权、族权的巩固,展开对当时学盛因的探析。以为战乱后重新整合社会秩序,离不开礼仪的实施及学的教化。其间,帝王意志起了很大作用。而
试论《荀子》的理论困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王道   仁政   霸道   专制    
描述: 荀子上承孔孟,下启韩非,处于儒道向儒术演化的过渡地位,这内在决定了荀子的理论困境,主要涉及与仁、专制与仁政、王道与霸道三对范畴间的矛盾。荀子既强调,又依托于仁;既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又倡导平政爱民
论儒门哭及其情与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哭礼儒情理  
描述: 哭由情生,但是先秦之时,哭不能率意自为,而是有着种种之规定。就儒门奉持之而言,哭礼包含哭有形、哭有位、哭有节、哭有在、哭有亲疏、哭有不为、哭有除期等诸多内容。哭之制据于人情,所用则在制约人情,是理性的设定。但实践中,情礼往往互搏,兼以规制繁琐,待及社会发展,衰变自不可免。
“孔子问于老子”早期传本考信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早期传本   孔子   问礼  
描述: “孔子问”案涉及“助葬巷党”、“适周观庙”等多次问之行。先考巷党问类文献源自战国《曾子问》单篇本,辑入《礼记》《家语》等传本;又适周问类文献源自战国《观周》单篇本,辑入《儒家言》《家语
试论李绂于三馆之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礼馆   李绂   《三礼义疏》  
描述: 清高宗执政初期,三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表明清政府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即由理学向经学政治思想取向的转变。而作为由博学鸿词跻身三馆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绂,以其深厚的经史学功底,不仅于《三礼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而且对于文献的整理与对丧礼的纂修等皆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孟荀的礼乐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   荀子   乐之   美善相乐   音乐美学思想   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   审美能力   审美客体   消极影响  
描述: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为主
荀子“后王”非周之文、武等王者新论*——兼与裘锡圭、廖名春、陈彰等先生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后王   孔子   先王  
描述: 荀子的"后王",既非周之文王、武王,更非成王、康王等西周贤王。在《荀子》中,"后王"不宜作具体而统一的理解。"后"在时间上既然是"与先、前相对,表时间较晚"或"未来、将来"的意思,那么,"后王"就不外乎是指:"在历史上较晚出现而离思想主体自己所处时代较近的王者",如"近时之王"、"当今之王";或"在未来、将来某时期将出现的王者",如"周后之王"、"后之王者"。如果采取历史主义的做法,把"后王"很局限地看作历史上具体的某王者,那荀子特别提出"法后王"来反对一意慕古地"法先王",其思想意义就不免被埋没了。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其实是孔子助葬图
作者: 陈东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见老子   项橐   助葬   达巷党人   画像石  
描述: 历代学者一直以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所描绘的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适周问的画面,主旨在于宣扬孔子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其实,"孔子见老子"画像所描绘的是《礼记·曾子问》孔子协助老子"助葬于巷
子夏思想述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夏   孔子   六经  
描述: 子夏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一方面要博学于文,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另一方面是约之以,从洒扫应对进退这类日常礼节入手,学习礼仪规范,以便达到学而优则仕这一通经致用的政治目标。子夏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思想,注重道问学和由入儒,可谓有圣人之一体。
儒林大家——俞荣根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法   匡亚明   辩析   俞荣根   秩序价值  
描述: 他从“法治”、“人治”、“自然法”、“成文法”等法学范畴的源头上作“知识考古”,辨析名实,认为孔子的“仁——”结构中,“”的秩序价值和“仁”的“损益”、批判价值共同维系古代法的生命。他的《儒家法思想通论》被匡亚明先生称誉为“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家法思想的著作”。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