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艰人书香,手留余香
作者: 暂无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可以说是健康的思维,也是智慧的思维,但由此的走向却进入了一个不好的误区。就如同一本书,将一切都讲绝了,在此之后的狗尾续貂,必定是变本加厉了。 (《论语全译》智强等译注/江苏古籍出版杜
从消费,收藏到投资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湖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989年以132万英镑卖出;在1978年以22万英镑买入一尊唐三彩,以415万英镑拍出;1979年以25.3万英镑买进的莫奈所作的圣母像,10年后以671万英镑卖出。该会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收益
炼舞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他之后,贝莱蒂、德尼尔森、户卡斯陆续报到,英超巴西帮开始向力量、实用转型,他们也被称为“非典型巴西人’(Untypically Brazilian)-罗比尼奥这样的纯技术流,反而吃不消了o今夏皇
鲁北平原的浪漫传奇——姜金霞《蓖麻花》与《女枪王》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枪王》   《蓖麻花》   女英雄   姜金霞  
描述: 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近期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和《女枪王》,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不同于中国以往战争小说对女英雄的男性化阐释,而是都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此外,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女英雄的情爱观,写出了她们成长的历程。 关键词:姜金霞《蓖麻花》《女枪王》女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人物形象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核心,战争文学更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在《空袭中的沉思》中,伍尔夫曾充分肯定地说过,女人们虽然不能直接上战场“为自由而战”,但她们“可以用心灵来战斗”。对这位女权主义者而言,战争似乎不应当与女性发生直接的关系。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似乎都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战争使男人不幸,使女人更为不幸。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的残酷性让许多国人无法忘记,尤其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女性承受了无穷的痛苦,家庭的离散,生活的艰难,更有甚者被外来侵略者所侮辱。但在这其中,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战争中的弱者,亦有很多人直接上了战场“为自由而战”。中国现代作家也塑造了很多抗战女英雄形象,如“十七年”文学中涌现的一位位坚强的抗争女性:李佩钟(《风云初纪》)、娟子(《菁菜花》)、银环(《野火春风斗占城》)……新时期出现的戴凤莲(《红高梁》)等形象,但总体而言,这些女性或过分男性化,或过分传奇化,正如评论家韩大强所指出的: “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 如果说,许多男性作家塑造女性有“他者”心理因素的存在,那么作为女性的女作家似乎应该更加理解女性,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似乎也应更具有女性特征。但通览现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由女作家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同样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而少有女性本应有的阴柔气质。以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作家为例,在这一重要时期出现的众多女性作家:谢冰莹、冯铿、丁玲、白薇……她们笔下的抗战女性形象仍多是以参加革命斗争、追求男性气质、消除性别差异为特征,以湮没女性特征为诉求的。正如女性作家们自己所表述的: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忘记了自己是女人,从不想到个人的事情,我只希望把生命献给革命”。(谢冰莹,《从军日记》) “什么情人,什么孩子?!看吧!我们是铁和火的集团,我们红军的脑袋,眼睛里面只有一件东西;溅着鲜红的热血和一切榨取阶级、统治阶级拼个你死我活!”。(冯铿,《红的日记》) 盛英指出: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始终同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女人的女性意识通常包含甚至淹没于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之中。” 女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走向展示女性力量的历史空间,而是对男性气质有意识地模仿,以男性特征为标尺,这无论是对女性形象而言,还是对女性作家而言,都可以说是以另一种形式不自觉地失落了自己,因为性别、身体并不因为作者主观意识的摈弃就在现实中不复存在。 而近期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与《女枪王》的出版,则让笔者眼前一亮。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完全看不到许多现代女性作家的这种自我迷失。姜金霞以诗化的手笔,刻画了抗日女战士陈静水和麦草的内心世界和女性的特有行为,彰显出真实的硝烟中的女人。两位女性虽是主动参与战争,但却并不意味两人身上就具有男性的刚性色彩,在她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女性的柔美,并为这种柔美被残酷的战争所撕裂而扼腕痛惜。相对其他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刻画,姜金霞笔下的女主人公避免了单面化,而走向了“圆形人物”。 一被逼成的血性女英雄 小说《蓖麻花》采用了现实主义笔触,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陈静水(乳名毛妮)70余年的人生坎坷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其对生活、对命运的独特体验和执着的人生。小说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了抗日战争。抗战中,毛妮智救八路军伤员,直接参与了游击队的铁应洼战役,女扮男装侦察敌情,参加了偷袭小组并手刃日军指挥官左藤……战争使一个胆小怯儒的女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小说《女枪王》则塑造了一个在绝境中站起来的花木兰式的抗日女英雄麦草,她为日军所凌辱,又被无赖所欺侮,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苦练枪法,与命运进行坚决的抗争。她几次独闯“鬼子”窝,多次协助抗日游击队华云支队完成任务,在以男性为主角的抗日战场上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女枪王”,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 这两部作品均采用民间视角描写战争,以民间普通的血性女性为切入点,书写了发生于鲁北平原上的浪漫传奇,道出了底层民众在残酷的战争到来时的情感与命运选择。与以往战争文学中女性大多出于民族情感主动参与战争不同,陈静水与麦草均是被“逼上梁山”的:毛妮先是因为日军侵略被迫嫁给了张货郎,后因正堂哥哥的被害她又积极参与了夜袭行动;而对纯洁的麦草来讲,虽然听说了鬼子的可怕,但一方面是守信于书成,另一方面则是心存疑问“鬼子兵真的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可怕,那样没有人性?”结果导致惨剧发生,至此激起了她内心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并在绝境之下开始了毅然决然的反抗。两位抗日女英雄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个人化因素,都是被逼成的,这更符合真实的民间抗战事实。 二女英雄因爱情而美丽 陈静水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因在战乱中无数次参与了游击队的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而“女枪王”麦草因悲剧性的命运而选择了抗争,并由个人英雄主义的单干到最终融人到游击队抗日集体中。作品对两个抗战女英雄的刻画,不仅写出了她们的“英雄”行为,更写出了她们的“女”性特征:由于战乱,毛妮(陈静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救过自己的张货郎,婚后两人相依为命,恩爱有加。从刻画女英雄的角度出发,陈静水似乎不应该再有其他想法,但作品中,她的思想偏偏“出轨”——她仍然思恋着自己青梅竹马的正堂哥哥。无数次,她在梦中呼唤着正堂哥哥的名字。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陈静水主动参与了挖地道和抢麦行动;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她才勇闯日军司令部……。怀着对凌辱自己的日本鬼子的刻骨的恨,麦草成了“女枪王”,但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为却和一个男性青年有关,郝书成——一个让麦草既爱又恨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郝书成没能赴与麦草的约会,结果直接导致了麦草被日军所凌辱的惨剧。后郝书成成了华云支队手枪队队长,而麦草则碰巧被吸收进华云支队,两人再次相遇别是一种心情,郝书成仍然爱着麦草,麦草对他也仍有情意,在层层波折之后麦草再次接受了郝书成。作为“女枪王”的麦草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战士,只是她的情感更加复杂。 谢冰莹认为,革命与恋爱是冲突的,所以要“打破恋爱梦,革命时期不应该谈恋爱”;而冯铿的女兵们则“不要和异性扭搅,弄出许多纠纷!”仿佛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人是情感的动物,时刻需要情感的慰藉。爱情是战争的补偿,同战争相系,我们所认可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描写了战争中的爱情。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的爱情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升华。战争不会因爱情而贬值,反会因爱情提升其意义和价值。战争是残酷的,唯其如此,才显示出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美好。同样,姜金霞笔下的两位女性主人公也正是因爱情而更加丰满、美丽。 三英雄是长成的 巴赫金说过:“人在历史中成长。”许多中国现当代战争小说为人所诟病,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一成不变的。现实中的人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人才会有变化,才会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变动面前,人的性格变化是必然的。《蓖麻花》和《女枪王》中的两位女英雄的成功塑造正是写出了其成长的过程。 陈静水最初就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虽然心中挂念着正堂哥哥,还是听从母亲的遗言嫁给了张货郎。在张货郎的佑护之下,其思想还不时陷人情感的矛盾之中。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之下,她总是生活在迷茫和恐惧之中。随着与游击队和周正堂区长的接触,陈静水开始变得勇敢起来。而随着周正堂的牺牲,她迅速成长,并机警地女扮男装和游击队进入日军司令部,手刃了日本军官左藤。在与地主汉奸王有德父子、日军头目左藤、伪县长李立军、以权谋私的工作组组长吴西梦等人的斗争中,陈静水性格日益沉静,虽历尽艰难仍顽强不屈地活了下来。而麦草被日军凌辱之后,同其他孱弱女子一样,最初选择了自杀。后来,她虽被李跑所救但却遭到二次凌辱,愤怒之下麦草用鸟枪进行了反抗,并因此偶然地找到了自己的反抗方式,后在一位战士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打枪和飞石,并从此走上了“枪王”的道路。麦草一开始的斗争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如见鬼子就打,独闯鬼子窝……其一系列抗日行为固然值得称道,但由于其不计后果,也曾破坏了游击队的计划。经华云
足球往事:那些激动人心的进球那些传奇的球员
作者: 暂无 来源: 畅销书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但是随后斯基亚菲诺扳平了比分,而边锋哥吉亚的进球则为乌拉圭以2:1赢得了冠军。当哥吉亚进球时,马拉卡纳体育场一片沉寂。当时正向全国解说这场比赛的音乐家、《巴西水彩》的作曲者阿莱·巴罗佐发誓说从此再也不
惨烈悲壮的抗争寓言——试论阎连科《日光流年》的审美风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壮   寓言化   语言特色   “索源体”结构  
描述: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意蕴深邃、手法多变,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其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在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也都显示出了独特、新异的审美品格。关键词:悲壮语言特色“索源体”结构寓言化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阎连科以他特有的勤奋与想象力,以及对乡村生存状态的深切体恤与关注,忍着病痛写下了《耙耧山脉》、《年月日》、《日光流年》、《耙耧天歌》等一系列以“耙耧山脉”为背景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也因此被称为“耙耧系列”,而“耙耧山脉”也成为了当下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引人关注的所在。也有论者因相近的主题意蕴,将《耙耧天歌》、《日光流年》、《年月日》这三部作品称为“抗争小说”。其中,《日光流年》又因规模宏大,文体独特,意蕴深邃而备受关注。评论家雷达曾在文中赞叹到:“即以《日光流年》而论,堪称一部奇书。”本文试以《日光流年》为研究对象,着重解析其另类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悲壮惨烈的故事内容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它是内容与形式各个要素完美融合的结果。《日光流年》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便在于它的故事内容——在耙耧山脉深处,有一个小小的三姓村,住着蓝姓、杜姓、司马姓三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三姓村人的寿命都很短,祖祖辈辈没人能活过40岁。他们注定要被一种称为“喉堵症”的病夺去生命。i姓村几代人前仆后继地努力着、坚持着、抗争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出种种猜测,试图破译、寻觅延长寿命的秘密。司马蓝的父亲司马笑笑做村长时,带领全村老少种油菜,希望通过油菜使全村人长寿。可灾荒之年铺天盖地的蝗虫吃光了所有的庄稼,村里的人也饿死了不少…… 蓝百岁当村长时,认为要改换土地,于是领着大家挖地换土…… 司马蓝为了当上村长,领着村人一起活过40岁,不惜牺牲自己与蓝四十青梅竹马的爱情,娶了他并不喜欢的杜竹翠。他认为造成三姓村人短寿的原因是水不好,于是他号召大家修渠引水,立志将灵隐渠的水引入村里。为了筹钱坚持完成修渠引水的浩大工程,司马蓝分派蓝四十去城里出卖肉体,让自己的亲弟兄等人去烧伤医院出卖腿上的皮,结果蓝四十患上性病而死,弟弟司马虎也凶伤口感染而死。在整个修渠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青壮劳力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去。然而,最后所引来的寄寓了全村人希望的灵隐渠水竟然恶臭不堪,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但司马蓝对此却一无所知,因为他自己也没能逃过“喉堵症”。死去时,他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坚苦卓绝的抗争,都破灭了,失败了。三姓村人在对抗严酷的自然、对抗死亡的过程中,付出了极为惨重的心灵的、肉体的、生命的代价。 在作品中,阎连科充分调动了他的想象力,一次又一次地将i姓村人置于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中。读者也不禁一次次地惊诧、震撼于小说的残忍、离奇、恐怖与荒诞——出卖腿皮,出卖肉体,吃蚂蚱吃红土吃乌鸦,甚至吃死去的孩子,爱情的代价,生命的代价……都不足惜,只要能够活下去,活过四十岁!阎连科以他惊悚的乡村书写,给读者的心灵以猛烈的一击,挑战我们已有的阅读经验、审美感受,让人震惊于作者的写法的同时,也震惊于三姓村人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抗争中所迸发出的生命韧性与勇气。 《日光流年》表面看似荒诞的故事内容,其实遮掩不住其内在的深切的现实关怀。它的锋芒直指现实生活中农民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司马蓝等人竭尽全力引来的竟是一沟黑臭的渠水的悲剧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已经严重破坏、污染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农民无法正常生活和耕种,罹患各种疾病,这样的新闻我们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越来越多。所以仅从故事内容这一层面上看,《日光流年》就堪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 二独特新异的语言特色 在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提出了“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著名观点,而“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是当代作家要致力达到的一种审美效果。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阎连科也精心地锤炼着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自觉鲜明的语言意识。在谈到小说《坚硬如水》语言上的巨大转变时,阎连科说: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对这种语言已经着迷了十年,表达出来之后,发现语言本身就有文体的意义和内容的意义。……语言本身是一种结构,是一种文体,不再仅仅是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字。语言本身就是内容。” 在他这种自觉的语言意识的指导下,《日光流年》的语言也显示出一种深沉、凝重而又不失新异、奇诡的风格特色。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来自作品中通感修辞的大量运用。所谓通感是指打破功能各异的诸感官之间的疆界,彼此发生沟通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进而调动人的整体感官一同来参与的全知性审美感受方式。这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 如小说开头: “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 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死就像雨淋样终年朝三姓村哗哗啦啦下,坟墓如雨后的蘑菇蓬蓬勃勃生。坟地里新土的气息,深红艳艳,从春到夏,又自秋至冬,一年四季在山梁上丁冬流淌。” 阎连科用这样一种奇特的语言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那或沉闷或响亮的声音,与浓重的深红色在读者的心头久久萦绕不去。类似的句子在作品中俯拾即是、难以计数。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的那样: “此书之所以给人陌生感,冷硬感,还与它在语言上的陌生化大有关系。……写这样的句子作者一定很累,因为它把声、光、色、味都打通了。” 除了通感以外,夸张也是阎连科较为偏爱的一种修辞技巧,如: “司马虎没有哭唤,他脸上被痛逼出来的汗珠在阳光中血滴一样,砰砰啪啪落下来,砸在地面的行李上,行李发抖一样颤巍巍地晃。” “能听到女人们恐慌的目光在男人哭唤缝隙的走动声。……司马蓝有些心慌了,垂着的双手,汗湿淋淋如煮了一模样。” 为了筹集修渠所需的钱款,司马蓝组织青壮年到城里卖腿皮,割了皮子后的司马虎脸上滴落的汗珠竟能将行李砸得摇晃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力度,怎样的疼痛。女人们探询恐慌的目光来来回回的扫视甚至都有了声音,一向镇静机智的司马蓝也慌了神……读这样的句子不禁叫人揪心,也不禁为其精彩独特而啧啧称奇。 从以上所列举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阎连科在小说中往往不是单纯地使用通感或夸张,而是将通感与夸张调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新颖独特的复合语言,描摹出触目惊心,荒诞、悲壮而又凝重的多重滋味。 为了营造出一种真实、厚重的乡土感觉,阎连科还大量使用了“三姓村”人的语言,如“烧火院”、“儒瓜”,“孩娃”、“命通”等等。他甚至将这些方言直接就当作某一章的内容,如第四章“冤皮生意”,第六章“人肉生意”和“败刀子”,都较为细致地解释了名词的含义或由来。通过这种方式,既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又增添了质朴、深沉、苍凉、无奈的感觉。在句式上,阎连科也多用短句,既符合人物的特点,也增加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 就这样,阎连科驾驭着他独特新异的“阎氏语言”,为我们讲述着耙耧山脉深处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将语言风格与故事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生死倒置的“索源体”结构 阎连科不仅有着自觉的语言意识,而且也表现出了自觉而强烈的文体意识。在《寻找支持——我所想到的文体》中,阎连科曾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毫无疑问,新鲜、独到、个性的文体,会如灯塔一样,使一部作品闪闪发光。’ 而阎连科也一直追求着文体的创新,并将文体特征当作想象之外支持故事的另一重要因素。 《日光流年》这部小说想象奇特,结构也堪称一奇。它以主人公司马蓝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却首先从司马蓝之死写起,接着写他的青少年、童年、幼年,最后写到司马蓝的出生,整个作品的叙述顺序完全将故事时间逆转倒置,而不同于局部意义上的倒叙、插叙。王一川将其命名为“索源体”。所谓索源体,就是指按时间上的逆向进程依次地倒叙故事直到显示其原初状况的文体。索源体的特征是按时间上的逆向进程来结构,依次地倒叙故事,其目的是要追索事物的原初状况。
问答
作者: 暂无 来源: 汽车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保持着合作关系,它在欧洲投放的思域搭载的便是五十铃的4EE2轿车用1 7升共轨柴油发动机。 电子稳定程序 ESP是靠什么来进行安全保护的? 西卫门 经过这么多
< 1 2 3 ... 213 2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