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基础和形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度化   三教合一   合法性辩护  
描述: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开展对话的基础前提是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儒家思想实现了制度化,有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客观形态,这样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形式便表现为儒家以独尊的地位对佛家和道家的政治、社会功能价值进行评判,而佛家和道家面对儒家的评判则在儒家的独尊地位面前对自身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对话的性质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与其在日本“五山禅林”的嬗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罗山   三教合一   五山禅林   藤原惺窝  
描述: 兴盛于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伴随着大批来华留学僧为主要形式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日本"五山禅林"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三教关系论争。考察藤原惺窝和林罗山从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内部畸变出"神儒一致"理论的历程及其目的和意义,不仅能把握日本对中国思想文化汲取和吸收的"冲击——反应——变异"思维模式,还能洞察到其背后所隐含着的日本"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文化心态。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宋代   三教合一  
描述: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思想义理,繁衍出众多教派,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佛教则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主动接近儒家,强调与儒、道的融合,宣扬三教一致论。
四川威远县静宁寺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静宁寺   三教合一   三教寺  
描述: 静宁寺北距威远县城17公里,南距自贡市区14公里,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静宁寺建筑群总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静宁寺建筑群楼台亭阁密布,殿宇连绵,气势恢弘,布局精巧。静宁寺建筑群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以八仙为例浅谈明代民间信仰的三教合一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宗教   八仙   三教合一   民间信仰  
描述: 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及传统的道教思想之间不断冲突、融合,使三家思想不断渗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教合流在明代尤甚。其特点不是体现在正统的或官方的三教代表人物方面,却是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深受民众喜爱的钟、吕八仙就成为三教神仙的代表人物。
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重阳   融合儒释   三教合一   全真道   丘处机  
描述: 王重阳等人以道家为本位,融合儒释,创立了全真教,完成了合儒佛于道的历史任务。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体现在:不主一相,不居一教,多元混成;以道为本,兼容儒佛;内修真功,外修真行;识心见性,性命双修;境上炼心,超凡入圣;神道设教,行善去恶。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与实践可以在解决道教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对世界上其他不同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道教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浅谈“三教合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三教合一   三教一理   儒教  
描述: “三教”,即儒、释、道的统称.儒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共同铸造了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排他性不同,以人文主义为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情怀.在中国,宗教战争无从发生,却长期存在着“三教同源”、“三教合一”的思潮.
李贽的生死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世纪宗教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佛教   三教合一   生死之学   儒学  
描述: 因為環境困頓與人事離別的緣故,李贄從四十歲開始接觸儒釋道。這種接觸,不同於之前為科舉、為士人的求學心態,而是李贄藉此希望明瞭生死,尋求生命的解釋,他稱之為「學道」或「求道」。一方面,他企圖說明生死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可以為此解脫生死。畢竟就李贄看來,人生充滿了苦難,俗事塵網,淪肌浹髓,導致他講生死,著重的是生之苦,而不只是死之悲。所以他傷生,所以他感嘆有身則有患,為了要脫離這種困境,他參佛、學儒、論道。可以這麼說,對他而言,探索三教是立基於生存的感受,他念茲在茲的,都是對生死之學的關懷。那麼,他究竟如何在三教中探求「自家性命下落」?在這層意義之下,他最後的死亡,又該怎麼樣看待?如何解釋?本文的研究,即是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
《封神演義》的宗教觀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整體宇宙觀   《封神演義》   三教合一   民間宗教活動   劫運週期  
描述: 《封神演義》在南北朝以來的儒佛道三元一體格局的現實基礎上,以民間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潮為指南,為商、周之際虛擬了一種多元一體的宗教格局.以道為本原的有機整體宇宙觀,和劫運週期觀念,構成貫串全書的大結構.作為殷周之際的劫運週期轉换的一大內容,就是神靈世界大規模毀壞與重建,以封神為結局.與其説《封神演義》代表正統的“道教文化”,不如説它代表明代前後民間三教合一的信仰習俗.《封神演義》塑造的許多藝術形象,通過曲藝、戲曲深入人心,對民間宗教活動的各方面影響甚大.從宗教學的角度,看傳承社會信仰文化的功用,《封神演義》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宗教經典相比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