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韵“脂”部的分野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用   王念孙   “物”   合韵   戴氏   “质”   古韵   “祭”   王力   去声  
描述: 古韵的研究,自王念孙、江有诰得出二十二部之后的一百余年中,音韵学家们从未表示过异议。夏炘在《古音表集说》卷上写道:“……二十二部,窃意增之无可复增,减之亦不能复减。凡自别乎五先生之说者,皆异说也”。王国维认为:“古韵之学,自崑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而古韵二十二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周代金石文韵读序》)。看来古韵的研究,似已终极顶峰,不可以再前进
双重跨越与整体表达——辜鸿铭儒经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外译   辜鸿铭   跨文化阐释   儒家经典  
描述: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辟佛与融佛——韩愈儒释观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复兴   韩愈   辟佛   融佛  
描述: 面对“末学驰骋、儒学式微”的现实,在应对佛教挑战问题上,中晚唐儒士满怀复兴儒学的自觉意识,或标榜道统,力主辟佛,或主张“统合儒释,宣涤疑滞”。两者表异实同,都服务于同一时代主题——复兴儒学。韩愈对待佛教的态度是表辟而实融,表面上标举道统,力辟佛教,而在思想层面,又融合佛教义理,丰满儒家心性理论。
试论贺麟着眼文化创新的“和谐化合”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化合   贺麟   文化创新  
描述: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论李贽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端之尤   道学   李贽   和尚   非儒   生知   双重价值取向   圣人   《焚书》   个体价值观  
描述: 李贽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之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其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李贽的价值哲学表现了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亦佛亦儒、非佛非儒为特征。以往的哲学史著作和研究者对李贽思想的双重性格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我们认为,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李贽思想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个体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观的反叛,表现了大胆的反传统的精神。本文试图围绕李贽落发为僧的原因,分析其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
论白居易委顺任化的人生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白居易   委顺任化  
描述: 白居易委顺任化的人生哲学,与其独特性情气质、生理素质、生活经历、学养构成、人生经历和仕途遭遇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融合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而且融合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智慧,后来不断发展成为白居易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描述: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这种作用一定远远超出了任何醇儒学者的能力范围."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在具体的政治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
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歌文体比较——以中国律绝和英国十四行诗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体   文化精神   十四行诗   律绝  
描述: 律绝为中国所特有的诗歌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汉语语言文字的文化意蕴、中国的审美价值观及儒、道思想等息息相关.英国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英语语言文字的特点、人文主义的内涵、西方审美观念与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连.这两种文体蕴涵了各自的文化精神.中国的诗歌文体体现出一种经验性的感性阴柔美,英国诗歌文体体现出一种思辨性的理性阳刚美.
孟子学说由“显”而“隐”的政治背景——《孟学流变刍议》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梁   《尔雅》   五经博士   子注   仲尼   先秦儒家   孟轲   武王   《论衡》   刺孟  
描述: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韩非把“孟氏之儒”列入“显学”。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教人”、“言先王之仁义”(《韩非子·显学篇》)。我们知道,“仁义”同时并举,正是“孟氏之儒”的特色。因为孔子大谈其“仁”,也多次说过“义”,但从未“仁义”并提。可见韩非事实上把孔孟相提并论。此外,从汉代一些著作和封建国家的措施中仍可看出早期孔孟几乎并列的痕迹,如司马迁说:“(邹衍)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史记》卷74)王充《论衡》一书有《问孔》和《刺孟》两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论语》、《孟子》两书曾和《孝经》、《尔雅》一起“皆置博士”(见赵歧《孟子注》卷首),可以说是孔孟并列。
《文心雕龙》与《老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大虑   社会规律   古代文论   征圣   《神思》   丽辞   龙学   情采   虚静  
描述: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