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心安”看孔子哲学人之为人的精神自觉:解读《论语·阳货》“三年之丧”章
作者: 赵小艳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年之丧     心安   祖先祭祀   生命意义  
描述: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在轴心期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出现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人意识到了人本身,开始了对人自身的反思。孔子就处在中国轴心时代的开端,精神觉醒在孔子哲学中有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论语·阳货》中孔子与其弟子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展开论述,通过对春秋时期礼的变迁、礼仪之分和礼之本的探讨透视出其中的精神觉醒。从西周到春秋,随着宗法关系的变化和礼崩乐坏现象的出现,礼在西周维护社会等级、纲纪天下的作用消失,引起了春秋时期人们关于“礼仪之分”的争辩和对“礼之本”的思考。孔子之前
从群己关系看孔子正义观
作者: 刘懿晓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义观   群己   举直错诸枉   三年之丧   儒家传统文化   孔子思想   先秦儒家   己欲立而立人   安百姓   修己  
描述: 孔子的群己关系展现了个人和社会依存的群己关系,孔子的正义观得以在这样的关系下展开。孔子的正义观是以“仁”作为出发点,是正义的内在标准。“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保障正义的重要手段。“义”是正义的一种道德约束,它和“礼”一样,也是一种规范,但更多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正名”思想,作为先秦儒家对周礼的遵守,体现了一种社会秩序。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体现的教育公平,也是在维护社会的正义。孔子的正义观是建立在个人与集体的群
儒家里的孝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椰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年之丧   孝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子   子女   父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规范   孝道   儒家  
描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和滋润民族传统美德,使之几千年来能够得到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载着民族文明的硕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并成为历史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儒家"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宝典之一。孝出于天性
论“儒”的演变与孔子对西周宗教传统的改造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学论衡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   论语   三年之丧   孔子   西周   宗教信仰   演变   改造   祭祀   传统宗教  
描述: 儒家学说到底是"儒学"抑或是"儒教"这几年又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儒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几与传统文化等同。它既有十分明确的人本伦理又有鲜明的宗教功能,因此很难把它简单地划入哲学、伦理或者是宗教的范畴,毋宁说儒家的思想、行为更多地是介乎这各个范畴之间的。本文不揣浅陋,将孔子的思想与"儒"之作为传统的神学职业综合考察,以见教于方家。
孟子与经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经   三年之丧   司马迁   滕文公   孔子   诗经   孟子   春秋   赵岐   论诗  
描述: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