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的鬼神调和论
作者: 陈曦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鬼神观   孔子   调和论  
描述: 对孔子著作中有关于鬼神的文字进行探究,解析孔子语言下的深刻含义,剖析他所提倡的“敬鬼神而远之”的鬼神调和论。阐释这种本质上代表中庸的鬼神观产生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它所造成的深刻的社会影响。
论孔子的鬼神观
作者: 胡静静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祭如在   鬼神观   孔子   子不语怪力乱神  
描述: 文章从《论语》入手,分析了孔子的鬼神观。重点分析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祭如在”等争议比较大的句子,得出孔子相信鬼神的结论。文章参考了近代学者如郭沫若、胡适、余英时等人的观点,也综合考虑了朱熹等古人的观点,希望对孔子的鬼神观作一综合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孔子鬼神观与祭祀观的内在统一性浅析
作者: 侯东晓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一性   鬼神观   祭祀观   《论语》  
描述: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对鬼神敬而远之、避而不谈;另一方面却又极力呼吁人们要重视祭祀,这两组观点在《论语》中似乎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通过对《论语》中所谈及的鬼神和祭祀方面的具体章节的考察可知,孔子所强调的远鬼神是把关注重点放在了人的本身,专注于人自身内部的自我修行;而重祭祀则是把重点放在祭祀的礼节上,强调“礼自外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显然,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实现仁的理想社会,正是孔子鬼神观和祭祀观的内在统一之处。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
作者: 张瑜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鬼神观   孔子   天命观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的不是孔子天命鬼神观的具体内容,而是其进步意义对中华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塑造方面的重大影响和作用。论文首先是从考证孔子天命鬼神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的,阐述了“天”、“天命”、“鬼”、“鬼神”的意义和产生的背景,是来源于原始先民对自然世界和自身认识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产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殷商时代把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称为“帝”,每事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在吸取夏商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了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殷商时代的“神本”文
浅析造成儒、墨两家不同命运的原因:以天命、鬼神观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家   鬼神观   天命观   儒家  
描述: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世之显学",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这与儒、墨两家不同的天命、鬼神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儒、墨两家的不同的天命、鬼神观为例,解释儒、墨两家不同的发展命运。
浅析造成儒、墨两家不同命运的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D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家   鬼神观   天命观   儒家  
描述: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世之显学”,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这与儒、墨两家不同的天命、鬼神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儒、墨两家的不同的天命、鬼神观为例,解释儒、墨两家不同的发展命运。
朱熹的鬼神观及其《家礼》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宋史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鬼神观   《家礼》   辟佛  
描述: 受佛教影响,宋代丧礼中火葬盛行,大作佛事之风甚炽。对此,宋儒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既有对佛教思想理论的驳斥,又有对儒家家礼节文的考订。作为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阴阳二气之功用论鬼神、魂魄,否定佛教鬼神之说的理论基础;以彻底的气散论解释死亡,否认轮回主体、空间的存在可能;以气之强弱、死者怨气解释厉鬼现象,批评佛老不安于死、自私自利的生死观。朱熹的鬼神观不仅驳斥了世俗笃信的佛教轮回之说,证明在丧葬礼俗中大作佛事的虚妄,还为儒家丧祭之礼提供了理学说明。在《家礼·丧礼》中,朱熹以不间断的仪式在不断的空间变化中接续死者魂魄,使之不致分离耗散。由于持有这样的鬼神观,《家礼》对古礼的去取损益独具特色。
朱熹的鬼神观及其《家礼》实践
作者: 杨逸   来源: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鬼神观   《家礼》   辟佛  
描述: 受佛教影响,宋代丧礼中火葬盛行,大作佛事之风甚炽。对此,宋儒给予高度关切,其中既有对佛教思想理论的驳斥,又有对儒家家礼节文的考订。作为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阴阳二气之功用论鬼神、魂魄,否定佛教鬼神之说的理论基础;以彻底的气散论解释死亡,否认轮回主体、空间的存在可能;以气之强弱、死者怨气解释厉鬼现象,批评佛老不安于死、自私自利的生死观。朱熹的鬼神观不仅驳斥了世俗笃信的佛教轮回之说,证明在丧葬礼俗中大作佛事的虚妄,还为儒家丧祭之礼提供了理学说明。在《家礼·丧礼》中,朱熹以不间断的仪式在不断的空间变化中接续死者魂魄,使之不致分离耗散。由于持有这样的鬼神观,《家礼》对古礼的去取损益独具特色。
先秦儒墨道死亡观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死亡态度   鬼神观   安葬观   祭祀观  
描述: 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死亡观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但又各具特色。在死亡的态度上,儒家既信天命,又强调对死亡的超越,墨家通过"非命"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道家持一种生死自然观;在对安葬的态度上,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道家持一种高度达观的态度;在鬼神观上,儒家持模糊立场,最终否定鬼神,墨家明鬼,道家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在祭祀观上,儒家重视祭祀,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结合,墨家也重视祭祀,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道家认为信道胜于信鬼,故不必祭祀鬼神。
理性与自然:从《论衡》看王充对孔子及儒家的评价
作者: 孙力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王充   认识论   政治历史观   鬼神观   人性观   孔子   天道观   《论衡》   自然   儒家   理性  
描述: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哲学家,《论衡》是其“闭门潜思”的一部力作,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的文献资料。两汉时期是儒学神学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孔子被神化。王充反对神化孔子,对孔子的某些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批判,因此曾一度被说成是反对孔子、反对儒家的。本文以《论衡》中涉及孔子及儒家的评价为依据,从王充对孔子及儒家的天道观、认识论、人性观、政治历史观、生死观和鬼神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以求实的态度来看《论衡》,王充对孔子的言行有褒扬,也有批评,但褒扬是主要方面:王充批评了一些关于孔子的失实传说,但这不是针对孔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