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略论魏晋玄学中儒道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道补儒   玄学  
描述: 、一多、有无关系的论证来补儒之缺、纠儒之偏,为儒学找到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以此来论证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于是,儒道和而玄学生。
梁武帝之倡儒与萧梁经学之复兴
作者: 暂无 来源: 阅江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武帝萧衍   经学   礼乐   玄学  
描述: 梁武帝"本自诸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礼法教育,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梁武帝潜心经学研究,对儒家<五经>皆有著作,阐发新义,成为国子学及地方官学的讲授内容.梁武帝重视儒学教育,设置了一整套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以"经术取士",他甚至一再到国子学考察生员,鼓励破格取士.梁武帝倡儒,注重制礼作乐,修五礼,定雅乐,获得了"专事衣冠礼乐"的称誉,使萧梁成为南朝经学极盛之时期.
论王弼《老子注》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儒关系   《老子注》   玄学   王弼  
描述: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从“纵横其学”到“易门深入”——近现代王弼易学研究成果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综述   玄学   王弼   易学  
描述: 近现代关于王弼易学之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长足之进展,且呈现出具体化和多元化之趋势。具体表现为王弼易学研究结论的不断辩证更新,以及跨学科研究和中西哲比较研究等新角度的出现。本文尝试从横向儒释道之视域、纵向哲学思想史之视域以及易学本身易学观之视域三方面来概括其近现代之学术成果,以期对王弼易学之研究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料和线索。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学   玄学   儒学  
描述: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王弼《老子注》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儒关系   《老子注》   玄学   王弼  
描述: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名教”与“自然”之辩及向秀对二者关系的调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向秀   名教   自然   玄学  
描述: 东汉末期社会秩序的混乱,使魏晋士人对“名教”失去信心,转向崇尚道家的“自然”之学,并逐渐发展为杂糅儒、道思想的玄学。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名教”代表的是入仕和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流派,“自然”代表
玄学浸润与萧纲赋的语用自然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用   萧纲   玄学   辞赋  
描述: 萧纲习玄好虚,注疏《庄》《老》,升座讲坛,结交玄流。文学主张有玄学之气,“文章且须放荡”摒弃了儒礼的束缚,推崇庄老自然闲适,辞赋创作“寓目写心,因事而作”。批判京师体“懦钝”“浮疏”“阐缓”,认为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辨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佛学   《与诸道人辨宗论》   玄学  
描述: 谢灵运作为一个玄学中人,作为生长于玄学氛围中的谢氏贵族后嗣,由于时代因缘与自身命运,他一经应世即在思想层面碰到佛学的挑战。如果说在与慧远的交往中,大谢以玄理解构了神佛论,那么《与诸道人辨宗论》的意义
论魏晋玄学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   玄学   清谈  
描述: 历来对魏晋南北朝玄学的评价多是从政治和社会角度的批评之声。本文也赞同'清谈误国'之说,但是此处所误的仅是当时的几个短暂的封建王朝。宏观的从历史外看魏晋玄学,就会发现玄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次包容
< 1 2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