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的师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举直错诸枉   教育方法   闻斯   学而知之   樊迟   稼圃   子贡   南宫适   启发式教育   孔门  
描述: 孔子师法之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但凡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启发式”教育,这源于孔子在《论语》中那句著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孔子的这句话究竟有何含义?孔子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它对于今天的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又有何借鉴意义呢?“愤”,在古代通“贲”,有
孔子的“师范”
作者: 暂无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道   学习态度   教育经典   唐代韩愈   己欲立而立人   子贡   自我教育   曾子   子罕   孔门  
描述: 孔子师范之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自我教育唐代韩愈曾作《师说》:“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另有一番见解:“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
孔子的师法之因材施教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程颐说的(一说为朱熹):“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以“材”为前提和依据,“材”是人的材性,所以,因材就是知人。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说:“知人。” 在孔子看来,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知人的人。那么,一个智慧的老师,一定是知人的老师。 孔子是如何知人的呢?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世界   宰予   阳货   己欲立而立人   学而知之   修己   子贡   下愚不移   生而知之   孔门  
描述: 今天,如果有人拿是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来问孔子,他会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很注重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人。我们只能大致从他说过的话里推测,他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按北大教授李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今天,如果有人拿是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来问孔子,他会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很注重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人。我们只能大致从他说过的话里推测,他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按北大教授李零的话说,这就是把人分成了三品:上智、中人、下愚——除却中人,上智和下愚的人都是不用教,或者教不好的。
孔子的“师范”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唐代韩愈曾作《师说》:“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另有一番见解:“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续师说》) 孔子显然有着一样的忧虑,和黄宗羲不同的是,他首先以人师的立场反省自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的师法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但凡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启发式”教育,这源于孔子在《论语》中那句著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孔子的这句话究竟有何含义?孔子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它对于今天的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又有何借鉴意义呢? “愤”,在古代通“贲”,有“怒气充实”之意,在这里指的是内心情绪的饱满、激昂状态;“悱”,同“悲”,有“怅恨”之意,这里指的是因郁积而至愤懑的含义。
孔子的“师范”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人生在世,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在孔子看来,“吾道一以贯之”——做事和做人是一体的,就像我们做班主任,要想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事),就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配合和家长的帮助,这无一不与你做人的姿态和方式息息相关。 孔子的“道”是什么?曾子一言以蔽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是尽己之心;恕,是推己及人。
孔子的“师范”之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很凄惶,也很无奈,唇焦舌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可是,这不是《论语》里的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哭干了眼泪”,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 孔子确实在政途受挫时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哀叹;在最喜爱的学生颜回死后也有过“天丧予,天丧予”的悲恸;六十岁时,一路颠簸到郑国,却和学生走散,在城郭东门下苦等,那个灰头土脸、垂头丧气的孔子也确实可能像个“丧家狗”,但是,这只是因一时一事而发的正常情绪反映,
以善致善——简析德育手段非正义性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题   “君子”   德育手段   经济学家   非正义性   儒学家   德育原则   对话  
描述: "以善致善"是一个儒学命题,近年因儒学家蒋庆与经济学家盛洪的对话录以此为书目,使之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以善致善"的含义就是实现善的目的必须使用善的手段,也叫"以正致正"。在这个命题下,儒家提倡"取之有道","有所不为",对于违背德育原则的行为,就算能够取得有利正义的结果,"君子"也是不采用的。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德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既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