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形神之辩”到“性气之归”——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内在张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气之归”   双重人性   “形神之辩”   中国哲学   内在张力  
描述: 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文化,其张力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及其分歧表现出来。先秦的儒道互绌,曾使孟、庄两位表现出不同的超越指向,但秦汉以降,贯通两汉的宇宙生化论则成为其一味走向内在的表现;佛教的传入虽然带来了中印文化的冲突,两晋南北朝的“形神之辩”也就成为其张力的具体表现,但范缜以“形”释“神”复又收“神”以归“形”,毕竟标志着其内在张力的消解。唐宋以降,在“三教”并行的背景下固然形成了一种融合趋势,而其张力则又表现在理学的双重人性之间,但明清气学的一元论追求与内在化走向,却再次将这一张力内在化,从而也就成为超越追求的再次消解……这种内在张力的不足,就使中国文化始终在超越与内在两极之间摆动,同时也是社会思潮中理想与现实、精英与大众双向纠结的文化根源。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反思中国文化内部儒道互绌、儒佛融合以及理学双重人性的归向,因而如何拓展中国文化的内在张力以增强其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消化能力,则无疑应当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朱熹   以德报怨   孔子  
描述: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张载《西铭》及《经学理窟》中的伦理思想:从方东美的观点切入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载   《经学理窟》   宋代新儒学   方东美   伦理思想   《西铭》  
描述: 方东美对宋代新儒学的缘起及诉求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讲法,认为新儒家系透过老庄道家的子学思想来理解和诠释儒家的经典。方东美先从中国学统的脉络来讲宋代道统之缘起,并认为儒家经学之流传可分成几个时期。然就北宋言,方东美认为,周濂溪的《通书》反映出其自身高尚的人格以及社会精神,不失为理学之破黯开山的人物,启发了宋儒的宗教精神。但他认为濂溪未得孔孟之真传,其所传承的是荀子及《礼记》后期的儒家思想。北宋理学家中只有才气纵横的陕西好汉张载才能继承儒家《易传》及道家崇高的精神,他的深广的思想创造力及体大思精的哲学可补足北宋诸儒褊狭萎缩的不足。
略论郭店儒简学术思想的过渡性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关系   郭店儒简   内在理路   道德性情   性善论  
描述: 郭店儒简在儒家思想史上有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重要意义。其所论性情并不是纯粹的自然性情,而以儒家一向最为关注的道德性情为主要内容;其人性论属于内在的认识理路且有明确的性善论倾向;而它以"天人有分"、"穷达以时"应对命运之命,又以"敦于反已"、"慎求于己"应对天命之命的态度,也与孔子、子思、孟子之说相契合。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儒简学术思想的过渡性特征。
《吕氏春秋》乐论思想疏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论     《吕氏春秋》  
描述: 《吕氏春秋》的乐论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过渡性,对其乐论思想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就文字层面而言,其主要来源应为以《乐记》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乐论。然而其思想层面的复杂性则不止于此,《吕氏春秋》含有"乐由心生"和"乐由道生"两种不同的音乐创生理论,同时其乐论所体现出的道德观(对"德"之认知)与全书总体倾向存在偏离,但其在对待"人乐"与"天乐"的关系问题上,则实现了儒与道两个乐论体系的完整融合。
《论语》“四科十哲”及其存疑考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教   儒学传承   《论语》   十哲   四科  
描述: 四科诸哲,伯牛无考,仲弓存歧;宰予名不副实,子游稍逊其称;其余诸贤,皆名至实归。四教以四科彰显其价值追求,四科因四教而成十哲之名。颜回德望名重,而为颜氏之儒;然子夏西河教授,儒学始兴。
从新见墓志挽歌看唐五代泽潞地区民间的生死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唐代文化   生死观念   墓志  
描述: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近年来刻有挽歌的墓志全部发现于唐五代的泽潞地区,这些挽歌材料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和永生,融合儒、道、释等各种观念形成朴素的生死信仰。同时,这种情况也和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唐代丧葬制度和礼仪习俗的变化息息相关。
论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宗趣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唐君毅   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   方东美  
描述: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佛教刹那缘起观与王夫之《相宗络索》唯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相宗络索》   王夫之   唯识   刹那缘生  
描述: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究视角,分析和揭示《相宗络索》唯识思想特征,在于阐释王夫之援佛家思想入儒,尤其是吸收唯识思想为儒家伦理道德之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目的及其重要理论意义。
由“君子”“小人”到“中民”“公民”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人   道德人格   中民   儒学   君子   公民  
描述: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