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观   《公羊传》   何休   董仲舒  
描述: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夷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夷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夷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夷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夷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公羊传》与《韩非子》政治思想来源比较研究——从学术流派的角度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羊传》   来源   政治思想   《韩非子》  
描述: 从学派来说,《公羊传》的政治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学派的主张,而《韩非子》则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儒、墨、道、法、刑名诸家均影响过《韩非子》。尽管来源不同,但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公羊传》主张天下一统,《韩非子》倡言君主专制,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的观点却是相同的。
儒家古学新诠──以《新语》征引《谷梁传》及《公羊传》义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明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语》   《公羊传》   陆贾   《谷梁传》   儒家  
描述: 儒家内部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分歧。后代儒家怎样阐释前儒文本、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以《新语》阐释《谷梁》、《公羊》两传为例,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论述陆贾《新语》引用两传之文、义,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新语》大部份继承了《谷梁》、《公羊》的原义,很少与两传不同。陆贾在引用两传时,提出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君主修齐而治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希望藉此为刘邦施政提供理论。
空桑·尼丘与孔子之诞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咸宁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太平御览》   生殖崇拜   《公羊传》   《左传》   空桑   《吕氏春秋》   《春秋》经传   《拾遗记》   《孔子世家》  
描述: 《史记·孔子世家》言:(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正,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简论董仲舒对儒学的齐学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受命于天   《公羊传》   “天”   《春秋繁露》   齐学   董仲舒   公羊学   孔孟儒学   天人感应   齐文化  
描述: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与思考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辞   《公羊传》   公元年   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   灾异   天人感应论   阴阳   《春秋》   科条  
描述: 董仲舒创立的“春秋公羊学”,是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历史、政治学说。本文从对《公羊传》的分析入手,具体阐述了春秋公羊学的特点和内容,认为它明显表现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而兼收儒、法、黄老各家思想的综合倾向。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辞   《公羊传》   公元年   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   灾异   天人感应论   阴阳   《春秋》   科条  
描述: 董仲舒创立的“春秋公羊学”,是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历史、政治学说。本文从对《公羊传》的分析入手,具体阐述了春秋公羊学的特点和内容,认为它明显表现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而兼收儒、法、黄老各家思想的综合倾向。
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
作者: 林苏闽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武帝   儒家思想   儒学史   君民关系   冯友兰   孟子思想   春秋繁露   人格性   王道通   《公羊传》   《春秋繁露》   孔子思想   人副天数   天命观   董仲舒   历史进程   独尊儒术   奉天法古   人性论   儒家传统  
描述: 儒学在西汉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后世学者对这一转折的理解、评价不一。董仲舒是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董氏①的哲学来更准确地认识这一转折,将其解释为儒学针对自身在早期过高期待人性的倾向的一种自我调整。本文的引言通过回顾前人对董仲舒哲学的研究,认为人们对董氏推动儒学发生的转折的认识有所不足。针对前人过于强调董氏的“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提出“天”不需要经过人格化、先验化的中介也能成为价值基础。不预设“天”的人格性、先验性是解读董仲舒哲学的切入点。第一章概述董仲舒所面对的人性过度扩张问题。通过考证董氏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