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我自遁寒岩 快活长歌笑——浅谈寒山其人其诗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理   寒山   叹世  
描述: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白话诗人,寒山的诗歌在民间广泛流传。他的诗歌,内容儒、道、释、俗驳杂融汇,在规劝从善戒恶的同时又有对社会现实中的丑恶进行讥讽、揭露;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语言通俗,形式自由,文雅含蓄,是唐代白话诗传统的直接继承者
古刹 名树 灵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佛理   终南山   佛教   禅修   弘道   高僧  
描述: 位于西安城南约四十里的终南山,峰峦叠嶂,水清谷幽,其间有众多的佛教胜迹,是历代大德高僧潜心佛理、修法弘道、开宗立派的禅修宝地,也是历史上鸿生硕儒、文人雅士留连忘返的清雅之处。从西安城区向南至终南山脚下环山公路旁的南石村口,沿一条丈余宽的水泥路缓步南行约10分钟,路的左侧则可见“观音禅寺”的路标,按箭头所指再步行几分钟,红色的寺庙院墙即映入眼帘。进入大门,古朴的寺院、整齐的花草、庄严的殿堂,喧嚣和杂念便被隔在了墙外。寺庙山门里侧耸立着两株高大的古柏,上有“西安市人民政府名木”(编号0323、0324)的标志,古树枝繁叶茂、苍翠虬劲,给人一种岁月沧桑、历度风霜之感。院门正对面是挂有“观音禅寺”匾额的大殿,殿堂内奉有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观音禅寺背依禅岭顶,南通观音山,原名“观音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是太宗李世民为消灾祈福而建。时占地300余亩,为一方名刹,历代香火不绝。解放后,该寺遭到毁损,被改为“红岩中学”,寺内僧众也被遣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才得以恢复修建,重现昔日风貌。现任住持悟宣法师强调寺院进一步修缮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发挥佛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发和利用佛教...
理学自然观对宋代绘画美学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以物观物   佛理   文化吸收   人文环境   三教   重整人   宋儒   人生问题   宋代绘画  
描述: 宋代人文环境最重要的是学术思想之启发与再生。宋儒道释思想交织乃成社会意识的中心。知识分子尚推理就事,平民大众亦顺势而就,其所趋之力量会使社会风气变化。故此三教交集之社会,知识分子有着导引风气方向的自觉。他们以儒学来重整人心,以改变佛理之影响。故"理学"运动产生,以重建新秩序与新价值体系。另外,当某种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之时亦会反省。反
琴与禅——古琴审美中的禅宗美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理   人类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古琴音乐   人类审美   明心见性   儒释道   文人士大夫   禅宗美学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以儒释道三家为骨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其教义迅速为民众所接受,为文人所推崇,其佛理与儒、释二家既有相互对立、冲突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音乐作为人类审美经验中最为直观与精华所在,由古至今都与宗教有着深切的联系。"在音乐中,同宗教的联系往往是直接的"。佛学修养作为人类经验中一个积
佛学理趣与南朝文章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理   理趣   白黑论   东汉明帝   慧远   竺道生   方立天   相互融通   辨宗论   魏晋时代  
描述: 佛教约自东汉明帝时由西方传入中原后,便与儒、道等共存,以致于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魏晋玄学兴起后,佛教则与之相互影响、相互融通并渐趋合流,隋唐时期又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方立天《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说:"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魏晋时在当时玄学的支配下,日益与玄学唯心主义思潮相结合,佛玄合流,后来它又反过来给玄学唯心主义以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并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时一度成
“求才三令”开启的魏晋人才鼎盛之局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人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理   代表人物   陈寅恪   中国历史   儒释道   范缜   人才   梁武帝   神灭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逸品独标,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佞佛、三次舍身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写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短长,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有模有样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文心雕龙》:文化融合的结晶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佛理   道家   佛学   文化融合   自然之道   自成   儒家文化   原道   我国古代  
描述: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最具理论体系色彩的文章学巨著,它的宏大体制、精密构思至今还为世人惊叹。鲁迅把它和西方的理论巨著并举,推为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诗论题记》) 《文心雕龙》本身就是文化上的一种创造。而它的出现,却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吸收了儒、佛、道诸多文化的营养,加以融合,才产生这样的硕果。因此,《文心雕龙》是文化融合的结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