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知行合一”之我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知”   “行”   知行合一   中国哲学史   关系问题  
描述: "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乃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知"与"行",孰难孰易,孰先孰后,孰重孰轻,谁与评说?翻阅中国哲学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讲的是,知非行艰。也就是说,行比知更难。《论语》记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言必有果。讲的是,君子必须言行一致,先行后言。荀子在《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以义制利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联竞争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利   儒家思想   道义   以义制利   孟子   义利关系   关系问题  
描述: 人们对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述耳熟能详,孟子所说的核心是义、利之间的对立以及我们如何取舍的问题.
“名教之中自有乐地”辩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汉魏时期   “名教”   “自然无为”   魏晋玄学   援道入儒   “自然”   关系问题  
描述: 《世说新语·德行》载:“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调和、对立、合一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儒学统治渐趋没落,名教开始陷入危机。为建立新的统治哲学,夏侯玄、王弼、何晏等人援道入儒,发起正始玄风。他们既不否定名教,又强调道家的“自然无为”,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这便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
从生老病死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的世俗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学辑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社会   病死   世俗化   敦煌   唐宋时期   佛教寺院   生命存在形式   关系问题  
描述: 佛教与世俗是一个对立的范畴,前者重彼岸,后者重此岸;前者重来世,后者重今生;前者重出世,后者重入世。从本质上讲,佛教与世俗体现的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佛教是以追寻、接近、体证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为其职志的,即所谓“有所宗”,因此是极端超离世俗现象世界的。若就功用而言,佛教之宏旨在于救度众生、解脱苦难,即所谓“有所教”,因此又是极端贴近世俗、不离现象世界的。所以说,佛教与世俗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所谓的“佛教世俗化”,指的就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世俗社会有机结构与互动原理的认同与融摄。佛教寺院通过各种佛事活动来沟通并调整寺院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关系,与信众共同来维持或建构生命存在形式的理想规范,从而维持社会的和谐,并使之正常运作。自印度佛教流被东土之后,就与中国的儒学思想相融合,根植于民间沃土,并在中土迅速地传布与发展。保存于敦煌写本中的各种佛教斋文、赞文、愿文、感应故事等诸多既含佛教深刻哲理又蕴藏着佛儒交融民间文化现象的世俗佛教文献,就是佛教由宫廷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典型代表。在这些为数众多的文献中,以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文献最为丰富,对研究敦煌佛教的世俗化最具典型意义,同时,对研究这一时期全国佛...
中国传统与现代法治答问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法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浙江大学   中国传统   现代法治   答问   访问学者   中国文化传统   关系问题   法治秩序  
描述: 第一次(2004年2月13日)孙笑侠(以下简称孙):昂格尔教授,你好!我来自中国浙江大学法学院,现在哈佛作访问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法治秩序的关系问题。我有一些正在思考的问题想通过与你的交谈,得到一些指教和启发。昂格尔(以下简称昂):欢迎你!那好,我们就儒家传统讨论一些问题。我曾经写文章对儒家进行过批判,很高兴有机会与你讨论对儒家的批判。我很想知道你对我批判儒家的看法。孙:我还只注意到您在《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的有关儒家的论述。昂:这方面论述主要是在我的Passion一书之中。在美国研究儒家的人都是外来人,以社会方法来研究儒家,强调它对社会的影响和结果,没有人从内部结构上进行检讨,像杜维明虽然是在内部,但是他们在内部又总是捍卫者,把儒家当宗教,不作批判。这是不应该的,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格局。孙:对儒家的看法,我现在与杜维明教授每周都有讨论,我还准备继续要访问杜先生讨论法治与儒家社会的关系。我赞成你这样的看法,我们应当从社会内部结构上剖析儒家,从制度化角度的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来批判儒家。那么你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判的?昂:有一些儒家学者作了对儒家认同性的研究,并强调儒家会在诸种学说中胜出。目前已有的批判...
传统儒学的历史命运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民族心态   历史进程   现代化建设   关系问题   传统儒学   重要组成部分  
描述: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正日益深入,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主张彻底抛弃、全盘西化者有之;主张重建儒学者亦有之。我们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的民族心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进程曾经发生过十分巨大的影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正视儒学的传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积淀,全盘西化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学
董仲舒的哲学与汉武帝封建大一统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理性   汉武帝   儒家思想   封建统治者   社会秩序   董仲舒   封建制度   黄老思想   关系问题   理论根据  
描述: 董仲舒的哲学与汉武帝封建大一统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已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只要稍加分析,便十分清楚。然而,在“四人帮”霸占史坛的日子里,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撅,历史成了他们篡党夺权的如意棒,随意歪曲,任我臧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他们出于篡党夺权的政治需要,捏造了一部以儒法斗争为主线的历史,并以此出发,硬是把汉武帝说成“是个大法家”,是“反儒的”,把董仲舒说成是个“屁儒”,妄图从根本上否定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真实关系,从而否定董仲舒的哲学与汉武帝封建大一统的联系。这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唯心主义。
中国哲学的起源及其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   黄金时代   殷商   起源   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   春秋战国  
描述: 中国古代哲学源于殷商,历经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诸子争鸣,百家异说,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学派成立,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为我国哲学奠定了基础。从殷商至春秋战国,天人关系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是从天人关系讨论开始,围绕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而形成。人类哲学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发展是不可分的。哲学和宗教原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我国古代的天人观,在最初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