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试论净明道的思想与特色:以儒佛道“三教融合”为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特色   净明道   “三教融合”  
描述: 南宋中后期、金元之际所产生的"新道教"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以往更加注重融摄儒、佛二教的思想资源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主张"三教融合",既是它们顺应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也是它们各自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净明道较侧重于融合儒家理学,在强调伦理实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性之修炼。净明道还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在心性论和修道方法上都受佛禅较深的影响。
彻庸禅师诗歌创作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僧   思想特色   彻庸   诗禅互证  
描述: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埏、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莲池大师
作者: 暂无 来源: 五台山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莲池大师   思想特色   生平法绩  
描述: 莲池大师不仅是一位莲宗祖师,而且也是一位禅教律和华严的行者。他的儒释和合、禅净回归和《云栖共住规约》等思想,都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不仅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高僧,而且也是明代四高僧之一。
谈儒贾徽商的思想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徽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人生哲学   思想特色   经营理念   生活情趣  
描述: 一谈起徽商的思想特色,人们往往就会以“贾而好儒”来概括之,因此,也就从思想角度称徽商为“儒贾”,这有一定道理。下面试以述之。[第一段]
论林希逸《老子庸斋口义》的注解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语言   林希逸   《老子鬳斋口义》   思想特色   文法特色  
描述: 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一书在众多注老书中独具一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形式上说:语意简明、通俗易懂;借用修辞,形象生动;整体性强,前后互释。从内容上说:儒《老》对比、融会,释《老》对比、融会,从而体现出《老子口义》注解中的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儒道思想   修行   佛教   思想特色   忠孝   道教   净明道   儒家   复归  
描述: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之道   南宗禅   道家   思想特色   洪州禅   开创者   禅宗   黄庭坚   北宋   临济宗  
描述: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以其奥峭奇崛的独特风格卓立于诗坛。他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但后世对他评价不一,毁誉参半。他的政治和文学创作活动经历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日益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变法”问题展开的激烈斗争,使黄庭坚在哲学和文艺领域中都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思想观点。本文试图从探讨他的世界观入手,理出黄庭坚基本的思想逻辑。
《叔苴子》以道融儒佛的思想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道德   辩证法   五行   主观唯心主义   儒佛   思想特色   认识论   道家思想   唯物主义   相对主义  
描述: 《叔苴子》是明代庄元臣的著作,它从多方面发挥了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过去很少为人所注意。作者庄元臣,字忠甫,江苏吴江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隆庆二年进士。他的著作还有《三才考略》、《金石撰》、《觉参符》、《时务策》、《凤阁草》等。“叔苴”二字,出自《诗·豳风·七月》篇:“九月叔苴”。叔者拾也,苴即麻子。秋天九月,农民拾取麻子以待来年播种。《叔苴子》“非取用于今而取用于后”,其寓意就是待时而用。作者认为《易》道散于九流,无所不有。儒出于《履》,释出于《艮》,墨出于《颐》,道出于《井》,法出于《噬嗑》,名出于《同人》及《节》,杨朱出于《睽》,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