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石宝山石刻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理国   摩崖造像   南诏王   石刻造像   异牟寻   大足石刻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宝山  
描述: 石窟寺是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源于印度,在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中国石窟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一般分为四个大地区,即: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重庆大足石刻和云南剑川石宝山石刻都属于南方地区石窟寺石刻。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而且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开凿于5~7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原来都与木构殿阁连接。四川广元一带6世纪的石窟,多数为佛殿窟,少量为塔庙窟。这时期的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为无量寿和弥勒倚坐像。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开凿的洞窟佛龛的造像,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公元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重庆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
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大足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   宝顶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   摩崖造像   三教   密宗   旅游资源   乾元元年   文物保护单位  
描述: 辉煌壮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
正教合一——南山等石窟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与世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石窟艺术   合一   中国宗教史   宋代道教   三教   大足石刻   造像   社会思潮   实物史料  
描述: 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佳,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宋代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以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释、道合一造像和以石篆山石窟为代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尤其是石篆山石窟中以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谓凤毛麟角。这些造像生动地表明,宋代时期,“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它为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为了文明的永续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与世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石刻艺术   重大影响   世界遗产名录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展变化   造型艺术   大足石刻   世界文化遗产   民间宗教信仰  
描述: 、生活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早已蜚声海内外。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
辉煌的大足石刻 美不胜收的世界瑰宝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与世界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容丰富   石窟艺术   审美规律   艺术自身   艺术博物馆   晚清   摩崖造像   重庆   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  
描述: 重庆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清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
石篆山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弟子   地藏   儒释道   善财童子   石篆山石刻   道林寺   石窟造像   三身佛   文殊  
描述: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佛会村,由北宋严逊出资,文惟简父子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1082-1096年)开凿而成,共编9号龛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早、最典型,由同一人出资、同一批工匠、同一时期刻出的儒释道三教聚于一区的造像,具有很高的价值。
大足石刻宝库中的闽人遗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史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迹   石窟艺术   五代   摩崖造像   后蜀   初唐   晚唐   大足石刻   佛教造像   两宋  
描述: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整个摩崖造像群(含少量圆雕、塔雕、壁雕)的总称。肇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前、后蜀),盛于两宋,余绪延及明、清,前后绵联1200多年。多为佛教造像.亦有道教及儒释道三教造像,总数达5万余躯。它“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大足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两晋时期   因革   变革过程   宝顶   大方便佛报恩经   石刻艺术   王朝闻   早期作品   道教造像  
描述: 石窟艺术作为宗教雕刻始于印度,在两晋时期输入我国。后来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深入传播和佛、道、儒三者相互之间的融会渗透,以及中国固有雕刻和绘画艺术的不断影响,经历了一个吸收,改造、创新的发展变革过程。早期作品大体上模仿印度,例如云冈石窟;至隋唐渐有改造,因革相间,是谓中期,例如龙门石窟;待迄于宋,变革
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討论简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大足石窟   石窟艺术   宗教史   世俗化   敦煌   石刻造像   明清   大足石刻   社会科学院  
描述: ; 一、大足石窟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大足石窟不仅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而且开创了中国石窟史的一个新阶段,成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其特点是;(1)造象数量多(五万余躯);(2)造象
一处古代儒释道思想合一的艺术园林
作者: 张广明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园林   石窟艺术   少林寺   道家   文化内涵   造园艺术   三教   非物质   儒家学说   释家  
描述: 一处古代儒释道思想合一的艺术园林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