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
作者: 王立宗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知识观     真理   知识  
描述: 知识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话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见仁见智,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或意见,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观点和立场。在卡尔·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中国的孔子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孔子智慧》与《庄子》
作者: 张松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策略   后殖民主义   归化策略   林语堂   杂合   语料库  
描述: 林语堂作为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在英语世界中,对中国的儒、道学说的传承与翻译做出了积极贡献,《孔子智慧》与《庄子》便是其中的两部翻译作品。就其内容而言,《孔子智慧》是林语堂对儒家的经典之作《礼记
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孔子思想与先秦社会互动研究
作者: 魏衍华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社会   礼坏乐崩   大成智慧   孔子   穷达以时   原始儒学   互动  
描述: 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此后又为孔子弟子、子思、孟子、荀卿等孔门后学继承与发展的儒学早期形态。孔子学说是原始儒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与学说决定着此后儒学发展的范式与高度。孔子成为中国历代儒家共同尊奉
互文性视角下对《孔子智慧》的“间性”特征的探析
作者: 房丽娜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的智慧》   互文性   文化间性   间性思维   主体间性   林语堂  
描述: 通过对翻译互文性问题的回顾和评析,发现翻译界对于翻译互文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间关系的研究上,而对主体间和文化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翻译的互文性理论体现在主体上,叫做主体间性。在翻译主体间的研究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译者的地位,绝大多数都局限在“仆人”的角色当中。对于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方面,一直得不到广泛地重视。本文拟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主体不同的性质,将其重新定义为创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三者在翻译过程中构成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从而证明翻译不再是客体对于主体
孔子学习观的现代启示
作者: 王大林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学习观   《论语》   君子  
描述: 孔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圣先贤,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无穷智慧,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纵观孔子一生,他胸怀大志,笃信好学。从十五岁起,他就“志于学”(《论语·为政》①)。此后,他更是
孔子“和”思想探析
作者: 李重阳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和而不同   孔子    
描述: “和”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根本精神,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主导意识,更是中国哲学的特质。孔子的“和”思想既是对当时时代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也是对之前有关“和”的思想的总结与提升。与之前
孔子的生死观
作者: 李琼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孔子      
描述: 当代社会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死观,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智慧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他的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探讨孔子的生死观,首先要探讨
孔子“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尤永杰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价值   孔子   和谐社会    
描述: “和”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根本精神,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终极追求。孔子的“和”思想既是对“礼崩乐坏”时代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也是对有关“和”的思想的总结与升华。孔子
孔子的“成人”思想
作者: 孙汉杰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人   孔子  
描述: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是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解。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富有鲜明特色的人生哲学,“成人”则是贯穿孔子人生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孔子的“成人”思想是中国人最初的自我觉醒,反映了儒家
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孔子   德育  
描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智慧。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将美学元素穿插其间,以“仁”的教育内容、美的教育方法、灵活而又多样的教育途径,使美善和谐统一于教学中,且内化于弟子
< 1 2 ... 112 113 1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