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出世与入世 : 佛儒修行目标之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漳州师院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世于入世   修行目标   佛儒  
描述: 文章从修行目标等方面考察了佛教与儒学之异同及其相互影响,认为,受中国传统儒学入世精神的影响,东传佛教逐渐由出世走向入世,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既讲出世、又重入世的中国化的佛教,这与印度传统佛教的注重隐遁潜修遇异其趣。
出世与入世——佛儒修行目标之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修行   佛教   入世精神   出世   中国化   传统儒学  
描述: 文章从修行目标等方面考察了佛教与儒学之异同及其相互影响,认为,受中国传统儒学入世精神的影响,东传佛教逐渐由出世走向入世,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既讲出世、又重入世的中国化的佛教,这与印度传统佛教的注重隐遁潜修遇异其趣。
从契丹宗教信仰变化看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
作者: 暂无 来源: 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巫教   文化融合   道教   宗教信仰   儒教   契丹族  
描述: 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原儒、佛、道三教在辽地广泛流传。契丹族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对巫教信仰逐渐淡薄,尊儒、祟佛、信道成为主流。这种扬弃落后,吸收先进,共同发展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
伏尔泰与孔子
作者: 孟华   来源: 北京:新华出版社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F   影响   M.A.   孔丘   伏尔泰  
描述: 本书阐述的内容实质是中亚方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概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利论   道义论   优秀传统伦理道德   大化   东方传统   儒家伦理   国际研讨会   理想人格   自化   当代青少年  
描述: 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概述陈升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
龙江图苑纪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图书馆建设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龙江教育   第四届理事会   镜泊湖   黑龙江大学   改革学   中专图书馆   高等学校图书馆   黑龙江省   高校图书馆改革   图工委  
描述: 8月4日—10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长改革学术研讨会在牡丹江镜泊湖宾馆举行。有26位馆长出席了会议,大家交流经验、学习先进、进行学术交流,对今后高校图书馆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久儒)
老子“无为”本义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南子   范畴   本义   探源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思想   庄子   相互关系   董仲舒   唯物史观  
描述: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
老子“无为”本义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
古易的思维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卦   《系辞》   中国传统文化   可变状态   《周易》   太极   阴阳   思维模式   《易》学   两仪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以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相互对应为主干而建构起来的。而儒、、道两大思想体系的对应关系又以古易为重要的历史源头。因此,古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揭示古易的思维模式及其与儒、道思想的对应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无为”本义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自然之势   上道   上古社会   《墨子》   经学家   《墨经》   经世   考察方法   《淮南子》  
描述: 本文用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探讨了历史上道、儒两家“无为”论的相互关系,认为儒家“无为”说只是“援道入儒”,为儒所用而将老子“无为”儒化的结果。并引证《庄子》、《墨子》、《淮南子》及《老子》原著,证明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