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悟空悲剧人格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人格   孙悟空   《西游记》  
描述: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塑造了一个普罗大众喜爱的英雄孙悟空,更在于作家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众神于一体的等级森严的神话世界,而那个在与世俗世界并无二致的神界中艰难找寻自我而又最终迷失的孙悟空,更像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悲剧人格也就更具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和身份认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阳明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   胡适   基本生活   积极参与   殷商   中国文化   经验教训   甲骨文   周公   主体定位  
描述: 汉字的需,早在殷墟甲骨中就已多次出现,"甲骨文需、儒一字。"需、儒人群在殷商一朝频繁组织宗教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一个专门化、甚至垄断化的职业。胡适因为殷族遗民的职业地位与生存状态,因为吃饭问题的困挠,而自然联系到《周易》中等待饮食的需卦。《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需字从人之后而成的儒字,则可以解释为背时而不走运的人、基本生活给用不足的人、天生懦弱胆怯而怕事的人、性格柔软温存而难以立世的人、处事优柔寡断而不爽快的人。儒的文化性格应该启发于周室的勃兴,透过殷商违天命而自取灭亡的残酷事实,而冷静地总结前朝生灭的经验教训,进而形成清醒的历史理性。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最直接的理想原型,而且也真实地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与兴起的精神动力。后世儒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温顺、忍耐特征可能起源于为孔子所称颂的周公之德。随着儒者自身的发展成熟,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性的舆论工具,希图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更愿意保护弱者的利益,也更善于为弱者说话,而主动、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儒者自身主体定位的改变使得他们看人、看社会、看历史的方法及所获得的结论大不同于统治贵族。
“仁人之美”:孔子的审美人格及其现代阐释
作者: 吴端涛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人格     仁人之美   孔子   人格  
描述: 本文试图通过孔子教育思想中人格理论的探讨,挖掘其在美学意义和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教育理念,构建起“仁人之美”这样一个审美的人格。在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孔子审美教育思想中审美人格的建构看作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所谓的动态生成,即从审美教育的实质出发,将审美教育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看做是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因此,在研究的理论层次上,就将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置身于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运用之中。这种思路体现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以及对“仁人之美”的解读方式上。始终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仁人”作为孔子
从林砺儒的全人格教育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上中学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要。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有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听了这两位名人的肺腑之音,金玉良言,我们有何感触呢?伴随着2009年终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对我国当今教育振聋发聩的质疑,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小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
儒、道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法制与社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民族性格  
描述: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本文指出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为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老“理想人格”于个体道德层面的教化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观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教化   孔子   人格  
描述: 作为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老子之间两种互见异同且大异小同的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德伦理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深远影响。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将“人格”理解为“道德品质”,以此作为逻辑前提来探究和把握孔、老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并把这方面的思想理解为其教化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浅析儒、道“理想人格”的得与失:基于自我差异理论的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差异   文化自觉   儒道文化   理想人格  
描述: 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自我导向作用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差异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该文化心理的运作机制予以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进而揭示出在扬弃儒道"理想人格"模型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原则所理应受到的重视。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作者: 涂阳军   郭永玉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儒道互补   文化人格   儒道互补人格   人格  
描述: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
试论范文程、宁完我的政治思想、人格及其命运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超越   思想性格   政治命运  
描述: 范文程与宁完我的家世背景、所受教育与思想性格不无差异,但两人最终同样成为清朝臣子。两人的经历似乎论证了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汉族知识分子们的命运之一,即从开始时的被迫屈从,到最终的"自觉",从根本上接受了清朝为天下的正统。
曹操思想性格形成的道学文化背景
作者: 暂无 来源: 吕梁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性格   影响   曹操   道学文化  
描述: 过去学者或者说曹操思想属于儒家,或者认为他崇尚法家,还有说是杂家的,不一而足。我们从曹操思想性格的一贯表现、反映其心性思想倾向的诗文、对于儒法礼教的深刻认识、思想方式和习惯与道家相近等方面重新加以探讨,指出其思想性格更多道学文化影响的因素,这与其青少年直至而立之后在道学氛围浓厚的家乡接受教育密切相关,这种教育训练了他的思想方式与认知习惯,使其富有智慧,以致在混乱的世界可以做到"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后治国虽杂用儒、法家的一些观念,乃政治统治权术而已,并非真正属于他个人的思想。
< 1 2 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