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孟子   理想人格  
描述: 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苏轼的文化人格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乌台诗案   即此即彼   庄学   自然   苏轼   禅宗  
描述: 苏轼的人生充满坎坷,一生屡遭贬谪,尤其是“乌台诗案”促成了他思想的成熟,塑造了他的文化人格。他的文化人格精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最终达到了即此即彼的“自然”人生观,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英雄崇拜看李杜人格取向的差异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人格取向   英雄崇拜  
描述: 李白和杜甫都具有强烈的英雄崇拜倾向,由此反映了各自的人格取向。比较而言,李白的英雄崇拜是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艺术再造,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杜甫的英雄崇拜以“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为起点,将儒家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原则性以及忠诚执著的品质作为他不懈的人格追求。
父子关系与个体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子关系   梁漱溟   人格   心理传记学  
描述: 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以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为研究个案,探讨梁漱溟与其父之间融洽与冲突的关系:梁氏父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对梁漱溟的自主、自律、勇敢等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梁漱溟在父亲死后由佛入儒,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复兴,则与其潜意识中因与父亲的冲突所造成的对父亲的“负罪感”有关。
《淮南子》人格理想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人生境界   人格精神   中国美学   生命存在   中国古典美学   百家争鸣   理论思维方式   自我存在   《淮南子》  
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关注、探索的是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人作为人所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因此,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人生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旨趣。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墨等纷纷建构起自己对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的理解模式。然而,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其中儒、墨、道作为其薪尽之火,在轴心期奋起应战,但结果却是‘道数为天下裂’。并未能达到新的统一”。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产生于百家争鸣之后、思想界出现“百川异源而归于海”(《要略训》)的大融合的汉初时代,这个时代包容并蓄的阔大胸襟和理论思维方式以及自由奔放的文化格局为《淮南子》美学思想中人格理想的建构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第一段]
悲怆中的崇高——浅析乔峰的儒家理想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怆   崇高   儒家人格   《天龙八部》  
描述: 通过对士的分析揭示侠与儒有联系。儒家价值观建构的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理想君子人格。仔细剖析乔峰的两大人生困境,则会惊人地发现他的大仁义,大智慧,恰恰具备儒家推崇的兼济天下、内圣外王、仁而且义的理想人格特点。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扬弃”地对待儒家人格理念。
情智兼得方为圣人——论王弼的理想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有情论   超拔的智慧   王弼研究   理想人格   内道外儒  
描述: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入道家的自然,以道家
中国古代士大夫人格的矛盾与统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士大夫   人格  
描述: 在崇高完美的社会理想与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之间,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是两千年来读书人无法释怀的心结。但是,这一人上的深刻矛盾并未使其走向毁灭,恰恰相反,理性层面以儒释道为主体的知识建构和感性层面以诗乐为核心的情感陶冶,使知识分子的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了统一。
论支遁“小顿悟义”对晋人审美人格境界建构之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顿悟   大顿悟   审美人格境界   支遁  
描述: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晏殊思想性格中的儒释道结构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无为   中道观   面折庭争  
描述: 晏殊在庭议党争盛行的北宋,既表现出不喜争斗喜调和、喜静不喜张扬的个性,但又不失积极进取,这是他按照儒家中庸之道、道家处政以无为和佛教中道观修习的结果。论文描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晏殊性格中结合的独特方式。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