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代散文“道”、“艺”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文   唐代    
描述: 唐代散文重“道”表现出来的崇儒特征虽然具有复古倾向 ,但在根本上体现了作家济世的辅时及物精神 ,因此 ,散文无形中以是否明道为准则 ,产生了视文章为“技艺”的社会风气。其实 ,散文的“道”与“技艺
师道与臣道——论董仲舒与公孙弘的冲突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道   臣道   君权   冲突  
描述: 董仲舒与公孙弘之间的冲突不是由于学术流别的不同 ,也不能简单地归之于个体道德品质的优劣、精神境界的高下 ,而是因为道之不同 :董仲舒奉行师道 ,而公孙弘践履臣道。先秦儒学先天就固有一对矛盾 :一方面
道德的内在实践与理性认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比较
作者: 夏莉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格拉底   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   理性认知   内在实践  
描述: 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代相续的一个基本手段,历来是社会关注、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东西文明史上的两大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更是毕生致力于道德建设,把道德教育作为树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各自的道德教育
“玄”与“礼”的交织——论张衡的宇宙人生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衡  
描述: 两方面。而缘于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观,又具体映示出张衡玄儒人生的三重境界,即致用的社会意识与求真的人生品格结合之境界、通博的知识结构与质朴的人文心态结合之境界、朝隐的生存方式与逍遥的精神追求结合之境界。从
入世之道与出世之教——试论儒佛的根本分际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人性   出世   入世   儒家  
描述: 持肯定态度 ,对人性也基本上是肯定的 ,性善论是其人性论的主流。因此 ,佛教的基本倾向是出世的 ,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儒佛不同的精神趋向根源于各自理论对人性理解的差异 ,人性论上的对立与互补体现了儒佛的根本分际。
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中国   学术史  
描述: 编纂体例。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它有三大特点:一是立足现实的经世思想。二是争立学术正宗的“道统”意识。三是注重历史反思的批判精神
说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圣   内敛   儒学   外王  
描述: 内圣,并不断内敛,发展成一种关注人本身的心性之学,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伦理的附庸而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现代新儒家远接宋明心性之学,企图返本开新,从内圣开外王,既不符合原始儒家精神,也不符合时代特征。儒学要发展,必须抓住现实背景走内圣外王互证之路,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汉帝国宗教的儒化改革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祭祀体制   宗教改革   儒教  
描述: 指向宗庙祭祀体制,至汉成帝时又进一步指向郊祀体制。其间几经反复,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期,终于形成了一个完全符合儒学义理的宗教祭祀体系,这就是儒教形成的标志。儒教体现了儒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
《管子》法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管子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系特征   意义   管子法源流  
描述: 立 ,法制的设置 ,法度(法律 )的订定 ,法令的推行 ,法禁的设置 ,版法 (公布的成文法 )之公布 ,执法的过程 ,建立法之体系 ;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 ;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 ;法之推行的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文艺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造性地转化   功利主义文艺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描述: 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吸收其注重文艺的“大用”、“远用”,注重文艺的道德功能,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有生命力的文艺精神
< 1 2 3 ... 6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