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文化整合与文化交融:儒佛人生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佛教人生观   中国佛教   文化整合   大乘佛教   理想人格   《大正藏》   社会理想   人生理想   印度佛教  
描述: 中土接纳佛教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前,印度佛教已经成熟。在佛法东传中,中土主要接受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大乘精神一直规约着中国佛教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并与中土儒门士风相互映衬。所谓儒门士风,指儒家学派自先秦始创,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所表现
明清欧人对中国宗教及其习俗的评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基督徒   佛教徒   偶像   评介   中国佛教   中国宗教   明清之际   意大利人   宗教仪式  
描述: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论述的中国宗教,即人们一般所指的儒、道、释三教。当然,儒学是不是宗教,这在今天也是有争论的,但本文只是将明清之际欧洲人的有关评介作一陈述及分析。从这些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人对此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有的说
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如来藏   人生哲学   人文特色   人生论   中国文化   哲学基础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描述: 当今世界,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任何宗教都有其特殊的哲学.宗教与哲学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为了探讨并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特别是生存的本质、意义、价值与终极目标.事实上,在人类文明之初,宗教与哲学是二而为一的.“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6页).但宗教与哲学又具有不同之处,宗教以信仰超人间的力量(神)为根本特征,把人的问题最终交付给神,把理想的人生寄托在彼岸世界.哲学则以人类的理性为基本依持,是以理论的形态高度概括了或代表了人类的能力.当哲学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而获得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以后,宗教仍有其自身独特的哲学.
简论中国佛教的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佛教   融摄性   佛教发展   宗法制度   异质因素   《大正藏》   印度佛教  
描述: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在我国均有流传,成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的,所以不少人把中国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与
始惊儒教误 渐与佛乘亲——孟郊与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僧   孟郊诗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五言古诗   士大夫   中国佛教   诗歌创作   天台宗   贾岛  
描述: 在孟郊的一生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他影响甚巨。他早年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极为关注,“岂无感激士,以致天下平”(《感怀》),“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仇”(《杀气不在边》)。他反复以“剑”和“志士”称道自己,在《百忧》一诗中,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尽情地抒发一个壮士的豪情与理想、激愤与悲哀: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朝思除国仇,暮思除国仇。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他倾全力写诗,不只是自鸣其私、自诉其苦,而是为“证兴亡”、“补风教”。他曾明确地说:
中国佛话中的非佛教因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间文化旅游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流传   文化融合   中国化   中国佛教   宗教世俗化   《西游记》   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   民间信仰   佛教的影响  
描述: 均有涉及,而明帝感梦求法与白马驮经的故事,较为完整,可以说是大法初传时的佛话代表作.长期以来,明帝感梦求法一直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而为各类史学家反复引述.隋唐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期,也是中国佛话
< 1
Rss订阅